第6版:书香

编辑分六等,你在第几等?

——读徐海《出版的正反面》有感 □章雪峰

20多年前,中国出版业开启了一场影响至今的深刻变革,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下属的出版单位组建为地方出版集团,旨在按照市场主体运行做大做强。于是,各出版集团从同一个起跑线起步,开始了集团化、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的新时代。而为了体现组建集团之后的变化,各出版集团在成立初期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是一段发生在中国出版人身边的鲜活历史。然而,当代出版人很少回顾、记录和反思这20多年的中国出版史。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著作,无论是整体记录还是个案反思,无论是正面的成功经验还是反面的失败教训,一直都十分鲜见。而摆在我案头的、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资深出版人徐海所著的《出版的正反面》,却是一个少有的例外。

当然,《出版的正反面》并不是一本出版史专著。但在我眼中,这本书中的真知灼见,显然来自中国出版业这20多年来的鲜活实践,是中国出版业集团化、企业化、市场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集成。同时,这还是一本部分揭示国内先进出版集团之一——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多年来主业强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密码之书。从主要内容上看,这是一本从“宏观思考”“作为组织的出版社”“经营的细节”“出版的陷阱”四个部分多方面思考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专著,也是一本涉及20多年出版简史、出版社经营管理、畅销书策划营销、著作权典型案例等内容,全方位提供出版企业管理经验的实践指导之书。

我从事出版业也近30年了,如今也忝列出版社管理者之列。但每当我展读此书,仍然觉得开卷有益、常读常新。书名《出版的正反面》,其“反面”一词专指第四部分“出版的陷阱”,重点讨论了我最为关心的图书质量问题。图书质量有待提高,这个困扰中国出版业多年的顽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个让所有出版社管理者最为头疼的大问题,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六个原因:一是来稿质量不高,二是出版社跨专业出版,三是编辑水平不够,四是民营合作过多,五是编辑工作量太大,六是现有制度对于质量事故的处罚全部集中于责任编辑一人,而忽略了“三审三校一读”全流程追责和处罚。应该说,上述前五个原因是我早已耳熟能详并且一直努力改进的,只有第六个原因是我此前没有想到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责任编辑固然是单本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但单靠一个人解决不了图书所有的差错和问题,这也是行业的共识。正因为如此,出版业的前辈们发明了“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可惜的是,这个凝聚着行业前辈集体智慧的制度,在很多出版社并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和严格执行。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图书质量,就必须从以上六个原因进行整改,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全流程贯彻到位,全方位压紧压实,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同时,一旦出现图书质量事故,一定要全流程追责和处罚所有直接责任人,即必须同时追责7个人,而不是仅仅追责1个人。

书中第一部分,谈到了当前出版单位存在主题出版的三个误区:“一是将优秀主题图书仅仅理解为优秀理论读物;二是将优秀主题图书的内容简单理解为宏大叙事;三是将主题出版理解成是少数专业出版单位的使命和任务。”徐海认为,应该用各自的专业去开发有特色的主题读物。这个看法我是完全认同的,也是一直践行的。

该书关于“六等编辑”的提法,最让我感到惊艳。作者将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由低而高划分为六个等次:第六等编辑,“他们看不懂稿件”;第五等编辑,“能看得懂稿件,但是对于稿件好坏优劣不能做判断”;第四等编辑,“称职”,“知道稿件的好坏”;第三等编辑,“比较优秀”,“不但知道稿件好坏,而且能将稿件编得更好”;第二等编辑,“更优秀”,能够策划高质量的选题,是出版单位的栋梁;第一等编辑,“真正顶尖的编辑”,能够实现选题从无到有、化无为有,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出版产值。有了上述编辑的分等,徐海还对出版单位的发展前景作出判断,“如果一个单位充满着五等、六等编辑,这个单位一定前途黯淡”;如果一个出版单位完全没有五等、六等编辑,这个单位一定不错。对于等而下之的第六等编辑,徐海指出:“他们看不懂稿件还在编书,拥有不差的收入、追求更高的奖金和待遇,却对单位充满怨言。自己的能力不强,对出版社的要求倒很高。这就是现实中的第六等编辑。”这着实引发了我的深思。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反复读了《出版的正反面》多遍以后,不禁对至今仍未谋面的徐海颇有了一些引为同道、视为知己之感。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斯书。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每一位我熟悉的老出版人,还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我欣赏的年轻出版人。

2023-07-07 ——读徐海《出版的正反面》有感 □章雪峰 1 1 文艺报 content70800.html 1 编辑分六等,你在第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