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盛夏的北京,东升的旭日还未完全洒在北土城东路这家医院住院楼的窗外,清脆、悦耳、动听的“叽叽喳喳”的喜鹊欢叫,又把陈老太太给唤醒了。不由自主地,陈老太太心中的欢愉之花悄悄绽开了。
在距医院一路之隔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边长大的陈老太太,在来来往往的病人们口中得知,今年的元大都遗址格外耀眼。蓟门的烟树更绿了,海棠花溪更美了,连久违的丑鸭、赤颈鸫、山斑鸠、大山雀等珍稀鸟儿,都飞回遗址了。
这些日子,她的梦也不时回到元大都遗址。昨晚的梦中,她从最东边出发,首先进入区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龙泽鱼跃”景区,水潭小溪、芦苇小岛、青蛙野鸟,好一幅“满雨翠花随处有,绿茵啼鸟坐未闻”的景色。再沿小月河岸行走,小桥流水,岸边商家,充满灵气的水把商家的生意也带得火旺。你瞧,一夜之间又新添了这么多家店铺。在“大都鼎盛”组雕前,粗犷豪迈、气势恢宏的群像,再现出八百多年前元大都建设的鼎盛场景,好不震撼啊……忽然,一阵“扑哧扑哧”的声音传来,一只扇着翅膀的“迷鸟”丑鸭从水中飞出,把陈老太太惊醒了。她使劲地睁睁眼,才知是护工阿萍的笑声。
阳光照进岁月。兔年到来,万物复苏,崭新的日子生机勃勃地回到了大地。天格外蓝,水格外清,树格外绿,鸟儿格外多而欢快……连夜晚的北京,也格外烟火蒸腾,好一副“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生机勃勃。
看来,梦里的情景就是现实的生活,春又重返人间了。她那颗因亲人相继离世而破碎的心,也在万物生长中悄悄复苏、修复、愈合、重生了。
而今,陈老太太虽然还时不时地把插在鼻孔中的导食管拔掉,以示“不活”的信念,但比起刚刚入院时的“一心奔死”,已有天壤之别。她似乎在与阿萍的几次“争斗”和外面世界的复苏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她和阿萍,也更亲近了。
五六年前,阿萍的婆婆得了一场大病,手术费高昂,当时儿子成家还要准备彩礼,阿萍家里的经济一下子捉襟见肘。村里的“能人”老罗在京城开了家护理公司,专门在医院陪护病人,一周的收入就是庄稼人一年的收入,年富力强的阿萍死磨硬缠地来了。以貌取人的老罗怕五大三粗的阿萍心也“粗”,所以有言在先:“到时,让干啥就干啥,让怎么干就怎么干!”阿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一答应,既是阿萍的性格使然,也是她不想给自己留退路。她清楚,其实自己也没有退路。所以,阿萍一上工,老罗分给她的全是做腿、胯骨、胳膊等换骨大手术的病人。这种病人术后三四个月的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护工要一把尿一把屎一滴水一口饭地照料,辛苦得很。帮病人翻身要缓缓地,不能动了伤口。这类病人多数大小便失禁,身体插着导尿管,夜里一两个小时就要清理一次,以免病人伤口处溃烂、生褥疮。遇肠胃不好的病人,饮食要打成糊糊用导食管和喂食针管一点一点地推送。别看这推送听起来简单,掌握不好速度,便会呛着病人、引发肠胃等不适,让本来烦躁的病人更加“生不如死”。
更磨人的是,护理期间,护工没有休息时间,白天、晚上都停不下来。要时时刻刻观察、感受病人的一举一动,与病人“同生死、共患难”。所以,这类“硬活”三个多月下来,护工都要掉好几斤肉、扒一层皮。虽然这类活待遇高,一个月的收入能抵其他活两三个月,但再高的收入,要是体力不好、心不细,也拿不下来。因为事先和老罗有约,阿萍成了“硬活”的专业户。
说来凑巧,这类别人干不了的活,阿萍手到擒来。因为阿萍有经验,经验正来自在家时照顾肝癌晚期的婆婆。当时婆婆到了弥留之际,大小便失禁,吃喝拉都在床上,阿萍便倾力伺候。说来也怪,婆婆到了后期,天天嘴馋得要命,医生叮嘱不让吃的东西,婆婆就是想吃,比如酱猪蹄、卤大肠、炖肉、红烧排骨等荤食,阿萍就按婆婆的口味去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阿萍是个例外。两三年间,越到后期,阿萍越卖力。她努力让婆婆每天体体面面、干干净净,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
可即便是如此有经验的阿萍遇到陈老太太,还是束手无策。陈老太太也是苦命人,她在虎年相继送走了亲人后,便在恍惚中摔断了右胯骨,幸好被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接受了换骨手术——这才捡回了一条命,送到了阿萍面前。
陈老太太刚刚从麻醉中清醒,下半身动不了的她大喊大叫不活了。她眼里燃烧出绝望而愤怒的火焰,质问是不是阿萍多管闲事才让她来的医院。这质问的瞬间让无辜的阿萍哭笑不得,吭都不敢吭一声。
更让阿萍惊诧的是,老太太当着阿萍的面发疯般拔掉了身上的输液管、心脏监视器后,又歇斯底里地嚷着要去和亲人们相会……幸亏及时赶到的医护人员给她打了镇静剂,才让疯狂的陈老太太慢慢平静地睡去。
经历这一回合后,医护人员也不平静了,怕阿萍撒手不管,赶忙安慰阿萍;又担心阿萍应付不了,急忙给阿萍打气。然而阿萍知道,决不能败下阵来,因为她与老罗有约。阿萍还想,既然干了护理这一行,就要想方设法把病人从身心“双死亡”的边缘救回来。某种意义上说,在治“心”方面,护工比医生的责任也许还要更大几分。
阿萍想,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主要在于怎么唤醒。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如此。干护理这一行,其实就是要协助医生唤醒沉睡的生命。让生命回归生命,让生命旺盛成长。要唤醒和抚慰病人受伤的心,以心养命,让他们的心与身都健健康康,生生不息。
治疗心灵伤痛最好的良药,就是爱。“一心求死”的陈老太太,正是因为身边最亲的人忽然离世,抛她而去,一直以来相依为命的支柱忽然间倒塌了,才让火热的心一夜之间冰冻了。这是一个普通人遭遇生离死别后,伤心欲绝的正常表现。但是,护理人员该如何去唤醒呢?
想到自己病榻上的婆婆,想到自己对婆婆的爱,想到婆婆最终在自己的照顾下安详而幸福,阿萍突然了悟了,得用爱,用真诚的爱去唤醒陈老太太濒临死亡的心。
虽然生死有命,但是护工如何最大限度地把爱给予护理对象,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感受到的奇迹,其实就是护工用无微不至的爱,把命悬一线的病人给拉回来了。
随后的日子里,阿萍就开始给予陈老太太真诚的爱,在相濡以沫中给她心理抚慰。第一关,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如何让陈老太太每天吃点东西。一开始,一心向死的陈老太太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认准一个理:坚决不吃!而且,不论阿萍怎样使出七十二变的招式,陈老太太都能用咬紧牙齿的办法化解。就连插进鼻孔的导食管,她都能坚定地拔掉。
就这样,一连几天过去了,已到了生命的极限,但是,陈老太太依然坚守着“不吃”的信念。这时的陈老太太,不但身体迅速消瘦,而且伤口一直愈合不了,还生起了褥疮。她的双眼早已哭干了眼泪,肿成了一条线。而每天,她就用肿胀的“一条线”直勾勾地盯着房顶,一句话不说。她的脸色苍白,无一点血色,阴冷得吓人。
守着老太太,阿萍也常常不寒而栗,有时她甚至在不知不觉间意识恍惚,不知道是在人间还是地狱。但无论怎样,阿萍都抱着坚定的信念,她相信自己只要努力,陈老太太一定会吃的,自己一定能让陈老太太好起来。所以,不论陈老太太怎么拒绝,阿萍都会按医嘱把一日几餐准备得妥妥当当,在老太太面前展示。她努力把陈老太太擦洗得清清爽爽,让陈老太太舒服一点。
当我们痛苦得无能为力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用极大的耐心去等待。等待病人的痛苦慢慢走远,等待病人忘掉刻骨铭心的伤,忘掉痛彻心扉的情。
终于等到了。漫长的分秒里,阿萍一如既往地尝试着。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仅仅靠液体维持生命的陈老太太,忽然间把干裂、紧闭的嘴唇慢慢张开,伸出舌头要舔。阿萍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情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勺奶,快速喂进了陈老太太的嘴里。
像久渴的婴儿突然尝到了甘甜的乳汁,陈老太太不由自主地不再与阿萍较劲,咽了下去。之后,陈老太太微微地把咬紧的牙齿,又稍稍露出了一点点缝隙。阿萍再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快速把一勺一勺的奶,顺着陈老太太的牙缝送去,让奶尽可能多一点地通过牙缝渗到她的嘴里,流进她的肠胃,流进她的身体,更流进她的心里……
慢慢地,陈老太太虽然还是时不时把插进鼻孔的导食管拔掉,但是,明显地,频率越来越低了……
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就这样,年轮流转,送走了虎年,送走了陈老太太那么伤痛的一年,迎来了兔年,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盛夏,迎来了盛夏这更加美妙的万物生长。
就像陈老太太与阿萍的故事,在茫茫人间,一如万物生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