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专题

我想用写作来回报母亲河

□津子围

关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我的理解是,要重点关注新时代十多年来的山乡巨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用宏阔的视野聚焦现实、讴歌时代。作家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肃创作,才能更好厘清山乡巨变的深刻内涵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逻辑和科学逻辑。

决定创作长篇小说《辽河传》,是因为我想通过写作来回报养育我的母亲河,为辽河留下一点文字。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走访和考察,我打开了一个浩瀚世界的小小窗口,目前已完成了近30万字的初稿。

关于《辽河传》的创作,我大致有这样几个想法。

一是河流文明。一条河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纵观世界文明史,概莫能外。辽河流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渔猎文明在这里相互交错,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满天星斗共同发展壮大。两年时间,我走遍了辽河流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时代、对话时代,以期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

二是平民视角。平民视角既不是从高楼上向下俯视,也不是匍匐在地向上仰视。考察一条河流,不能离开它的历史,而我们看到的历史,大多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历史,很难找到平民日常生活的痕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从辽河历史中走来的普通百姓,如烧炭工、制玉人、车老板、柳编蒲编工、农人、水利技术员等,人民才是小说的主角。我希望改变历史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书写,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实现新的突破,创作出一部真正具有人间温度的诚意之作。

三是形式探索。文体创新很难,用一部长篇小说来完成对一条河流的书写,本来就具有挑战性。在一个“快写”和“戏说”受益的环境下,作家需要下很多笨功夫、苦功夫,有时五百字的段落就需要阅读和查找百十倍的资料,一些看似日常的书写需要很高的写作成本。这部小说尝试了跨时空和跨文体写作,对辽河进行“考古”,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变迁,发掘悠长时空隧道中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和“活化”精神,努力实现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统一。

最后提一点建议。“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无疑是个立意高远的设计,必将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能加强有效的宣传推广力度,着眼于当下融媒体传播的客观实际,从“专业”转向“普及”,实现“跨界”和“破圈”,从而使“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发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作用。

2023-07-21 □津子围 1 1 文艺报 content70944.html 1 我想用写作来回报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