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专题

很多故事需要讲述,很多人物值得呈现

□刘玉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农村。

尽管我住在城里,但一直关注着农村、农民和土地。我多次跟随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学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农村,去感受农村的现实。近几年的变化,对于我这个从小在农村成长、青年就创作乡土小说的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天翻地覆。

新时代的农民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农民,他们大都受过不错的教育,跟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太大差别。好多年轻的农民都在城里买了房子,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燃气、自来水等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城乡达到深度融合。去年,中国作家协会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最切合实际的工作之一。新时代乡土文学需要作家“深扎”,用实际行动积极地回应时代。作家也需要运用文学的方式,发掘不同题材,把发生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故事讲好。

具体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还是要重视写什么和怎么写。一是内容方面,要处理好人物、故事、背景、思想、精神、情感等;二是技术方面,要兼顾语言、细节、结构、形式等。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这两方面做得都好,均衡交融、相辅相成。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不例外,首先应该发掘并塑造时代变化中的新人形象。一些书写农村的小说中的人物,像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茅盾《春蚕》中的老通宝,两个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成功地折射出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高晓声《“漏斗户”主》中的陈奂生、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王润滋《鲁班的子孙》中的老木匠和张炜《秋天的愤怒》中的李芒,都是时代变革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书写好新时代山乡巨变,离不开鲜活生动的新人形象,尤其是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喜怒哀乐最能体现普通中国家庭的喜忧和梦想。

那么,如何讲好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呢?首先,应该立足当下和现实。在“新”和“变”之间,善于用心用情用力地发现故事。去年,我跟随“乡村组织振兴齐鲁行”活动去往胶东半岛,深入到青岛、烟台、威海农村。各地都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产、供、销”形式多样,乡村的感觉弱化,基本上都是城市模式;土地流转让农村周围的土地变成大片的葡萄园、苹果园、樱桃园,在湖泊河流间成片地耕作种植。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他们的乡村情感跟我们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新变的背后,有很多故事需要讲述,有很多鲜活人物需要呈现。我在小说《桑田绿》中,就写了这次深入生活所带来的启发和感受。

其次,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情感如同文学作品的血液,能彰显出饱满的精神力量。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刻画出来的人物、讲述出来的故事,才能真实、准确、有说服力。要想做到这点,一个写作者必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着新时代农民的真实生活去创作。

写什么确实重要,但怎么写更加重要。一部在内容上有份量、有力度的文学作品,也要在语言、结构等创作手法上有所突破创新。如今,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学作品形式创新,拓宽了文学空间。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文学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文学作品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学创作呈现出更有蕴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2023-07-21 □刘玉栋 1 1 文艺报 content70945.html 1 很多故事需要讲述,很多人物值得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