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中国

你拾的光照亮了我

——读尹武平散文集《归途拾光》

□东方帅

品读尹武平的散文集《归途拾光》,我被作品中散发的人性之光、正义之光、文学之光深深感染。

有人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里能找到两个影子,一个是作者的影子,一个是读者的影子。在《归途拾光》里,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记得那年桃花开》是一篇农村题材作品,讲的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作者爬桃树嬉戏玩耍,因饥饿和嘴馋,偷吃未熟的幼果,还将桃仁塞进耳朵孵小鸡等。这是大多数农村娃都有过的童趣经历,读来倍感亲切。在《白蒸馍》和《触摸理想》中,作者用诙谐的语言直白地表达出:“我参军最直接、最大的动因就是冲着能吃到白蒸馍而去的。”“从入伍那天起,能提干当军官是我的理想,哪怕让我扫厕所掏大粪也行。”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对白富有感染力,瞬间把人带进了火热的连队生活。在基层连队当过兵的人,谁没有扫厕所、掏大粪的经历,谁没有一顿饭吃五六个馒头、十几个包子的快感,谁没有“两个兜换成四个兜”的理想?这就是火热的军营生活呀!再读《向生命致敬》,记述作者遭遇百日咳、煤气中毒、高原反应三次生命劫难,感慨活着真好、奋斗真好、奉献真好、朋友真好。只有经历了苦难生死的考验,才会认识到活着和健康的价值。

这束光照亮了人性、温暖了读者。读《归途拾光》,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是那股源源不断的真感情。《写给岳母》一文如此写道:“岳母用吃糠咽菜生成的奶水,一只奶水疗养丈夫,一只奶水养活女儿。”她以缩短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并保全着儿女孙辈们的幸福生活,读来让人泪目,这就是母性的伟大和无私。《父子》一文更是简朴真挚,困难时期,“父亲喝米汤,把剩在碗底里的米粒倒给了儿子。”“儿子生病,父亲抱在怀里揉了一夜的肚皮。”父亲临终之时,询问已经牺牲的小儿子现在在哪里,“两行混浊的泪水从他的眼角流淌下来”,触发读者心弦。再读《乙未之痛》,一唱三叹,感人至深,我也跟着作者的笔触缅怀已逝老首长刘冬冬上将。我在军区机关当参谋时,曾听老同志讲,某政委官至上将,档案里竟然连个嘉奖都没有,让人很是费解。读完《乙未之痛》,我找到了答案:这位政委陪同总政领导视察基层部队,把基层主官推到前面陪同左右,自己却悄悄跟在后面;这位政委下部队有著名的“四不”要求,即“不迎送、不摆酒、不照相、不上高档菜”;这位政委抓大事也管小事,蹲点盯着改造连队宿舍楼的厕所;他任师政委时带部队参加“两山轮战”,曾将生死置之度外,何谓那些名利呢?可见群众的口碑任何时候都胜过档案里的“嘉奖”。

认识尹武平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他的身上总有一种正义与向上的力量。面对作战训练,他忠勇兼备;面对工作难关,他勇往直前;面对歪风邪气,他敢《牵一缕清风拂利剑》。“我那天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我若不替这些肯实干、有本事、不会巴结上级的优秀部属说话,我还配做一师之长吗?”这种慨当以慷的阅读真是过瘾。

读好书还要学做人,尹武平花甲之年爬格子、归途路上拾光明的精神让人敬佩。用他自己的话说,“策马破营成浮云,卸甲舞文又一春”“拿起笔杆子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这就是一名老军人的初心,他以文颂武,以武润文,让自己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感悟跃然纸上,篇篇凝结家国情怀,字字发出善美之光,为吾辈树立了榜样。

2023-08-02 □东方帅 ——读尹武平散文集《归途拾光》 1 1 文艺报 content71117.html 1 你拾的光照亮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