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阳,6月29日的富春江畔。
微风习习,江水潺潺,灯影摇曳,渔舟唱晚。江畔河堤上,一行三人,边走边聊,边聊边看,走走停停,踟蹰而行。酷夏的江南,炎热难耐,富春江的夜晚却凉爽惬意。但他们此刻不是去散步乘凉,欣赏夜景,而是要趁着夜色,去拜访郁达夫故居。
全国林业生态文学会议的召开,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友在富阳相聚。文友相聚,有抑制不住的喜悦,也有聊不完的话题。可惜时间短暂,会议一结束,第二天我就得返回四川。
富阳,一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多少人翘望,多少人神往。可惜来之前没有做过功课,临别之夜,才知道这里是郁达夫故乡、黄公望隐居之处,晚唐第一才子罗隐诞生之地。
我去看了郁达夫故居。郁达夫,中国文坛短暂而又耀眼的星星。因其文学才华、民族气节,一个多世纪来,为多少读者顶礼膜拜。而我,则在少年时代就读过他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出奔》。那朴实善良的女工形象,那婚前婚后判若两人的董婉珍,至今深深地留在脑海里。能去看看郁达夫的故居,自然令我喜不自禁。
夜灯闪烁的富阳城里,热浪一波接着一波。富春江畔的河风,却吹来一阵又一阵的凉意。走出富阳城门,本意先去鹳山,却因灯火不明,走到半途折下。抬头望去,山影婆娑,朦朦胧胧中,犹如一只鹳鸟临江而立,鸟喙伸入江中汲水。鹳山其实不高,海拔42.9米,这在我的家乡四川洪雅,根本就谈不上是山的。我的家乡洪雅也是山清水秀的地方,但最低的山海拔也近千米,最高的则有3000多米。鹳山虽然海拔只有42.9米,但因了郁氏双烈园,声名大震。郁氏双烈园,是郁达夫和他大哥郁曼陀的凭吊处。郁达夫的大哥郁曼陀曾经留学日本,攻读法律专业,归国后任大法官、兼任大学教授,1932年调任上海公共租界内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富阳沦陷后,他不被生死威胁、不为利益所动,坚持司法尊严和民族利益,维护爱国人士,严惩民族败类,拒绝为日寇效力,拒绝与汪伪政权同流合污。1939年11月23日,被敌特暗杀于上海。双烈园的最初,是1947年4月富阳地方人士在鹳山举行公祭并安葬的郁曼陀血衣冢。后来扩建为凭吊郁曼陀、郁达夫的双烈园。双烈园由郁曼陀血衣冢、双烈亭、松筠别墅组成。双烈亭是郁曼陀、郁达夫儿时的读书亭,砖木结构的五角尖顶厅内,悬挂着郭沫若、茅盾、赵朴初、俞平伯等名人的诗词和题字。一代才子郁达夫流亡印尼后,因利用各种机会鼓舞华侨抗击日寇而为敌特所深恨,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半个月后,被日本宪兵杀害。一门双烈,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松筠别墅是郁达夫的母亲郁陆氏生前居住的地方。郁达夫的母亲郁陆氏青年守寡,含辛茹苦把儿子们抚养长大后,则因日寇入侵,富阳沦陷,拒绝为敌服务,绝粒于山,展现了中国妇女的民族气节。郁氏一门忠烈,青山为之作证,富春江水为之呜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蒙蒙夜色中,鹳山仿佛高耸入云。
富春江河堤上,虽是夜静时分,从不时闪烁的灯火中,却可以看到富春江水泛着粼粼波光,静静地流向远方。一路上听着介绍,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郁达夫故居。鹳山之下,富春江畔,一座白墙黑瓦、清丽典雅、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出现在眼前。在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这座小楼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小楼滋养了郁达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小楼里透出的文气和骨气,沁润了半个多世纪前的神州大地。此刻小楼柴门紧扣,屋子里一片漆黑,但漆黑的屋子里弥漫着神秘的氛围。紧扣的门扉阻挡了我朝圣的脚步,但阻挡不住我对郁达夫的崇拜和好奇。
在中国现代文坛,郁达夫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1896年出生的郁达夫,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留日学生组创了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了自己的白话文小说集《沉沦》,引起了国内文坛轰动。1930年参加左翼文化组织后,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警告。全国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告别故乡,辗转上海、武汉、福州、新加坡等地,主编多家文艺副刊,发表了400多篇抗日救亡文章,极大鼓舞了国人的抗日救国热情。1942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流亡印尼,后化名赵廉,利用各种机会掩护流亡印尼的进步文化人士,支持华侨和印尼人民的抗日活动。1945年8月29日,因身份暴露,在印尼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诱捕杀害,此时距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已是半月有余,成为抗日战争中最后一位被杀害的文化战士,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故居前的郁达夫雕像,矗立在一块巨石上,巨石前摆满了鲜花,巨石周围一片绿荫。长衫马褂的郁达夫,一脸从容淡定,双目平视前方,一双有神的眼睛里,透露出深邃的目光。郁达夫先生,我看您来了,虽然您不认识我,但我早就熟悉您;您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是想起了昔日文坛的同事,还是想起了革命的战友?是牵挂他们的安危,还是默念着他们的成就?我在心里默默地对郁达夫说着话,环绕他的雕塑慢慢走了一圈,抬头仰视他一会儿,然后在他身旁坐下。我的心里是有许多话想对他说的,可是此刻又说不出来。听着富春江水静静流淌,想起了郁达夫艰难而又不屈的一生,心里不由得无限感慨和敬佩。
离开郁达夫故居的时候,看到离雕像不远的草丛里,一块石头上面镂刻着一些字,我打开手机的电筒光照着一看,原来是几届荣获郁达夫小说奖的作者名单,这些后代作家用自己的笔触,传承着郁达夫的精神,如果郁达夫泉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