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作家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 群众才会和你“掏心窝、诉真情”

□张 者

作为文学写作者,我们要向同行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当然,我们更要走向乡村,走向田野,走向企业,走向河山,走向桥梁工地,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还要向更广大的人民学习。

近几年,中国作协推出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作家活动周”“文化润疆”等一系列文学活动。在作协的这些文学活动中,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个力量推动着我向前行,忙碌而又充实;这些活动又打开了我的思路,想要写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活动通过跨界合作促使文学与现代传播格局接轨,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天地,拓宽了我们文学创作的路子。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学要“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人民学习,做人民的学生,把创作同人民群众相联系,把创作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才能使作品内容充实、丰富、接地气、有底气、有生气。

向人民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朴素的风格;向人民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勃勃的生机;向人民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深厚的底蕴;向人民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精准的风格化的语言。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要想反映深刻的现实生活,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就要抓住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这个主流和本质,就体现在人民群众身上。

人民的活动在文艺作品中丰富着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也使作品的思想性更为深刻,穿透力更为强烈。因此,向人民学习,是文学创作揭示和反映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文学创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作家向人民学习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用文学作品培养人民的欣赏水平、启发人民的觉悟、引领人民前进的方向。 因此,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学生,理解他们的感情和生活中所蕴含的干净、淳朴、高尚的题材和素材,把从人民那里学来的东西转化为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所接受。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语言,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心声、诉求、习惯和智慧。真正懂得了人民的语言,就真正懂得了人民,就打开了通往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大门。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也是作家的一项基本功。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尊其师则信其道。拜人民为师的先决条件是以谦逊的态度尊重人民和敬畏人民,把人民始终记在心中。作家要“放下架子、倾下身子”,带着诚意,以谦虚的姿态,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听民声、晓民情、聚民意,人民群众才会和你“掏心窝、表真心、诉真情”。

古语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要做到“好问则裕”,必须要做到“快脚板” “多张嘴”“勤笔头”,善学善问,从人民群众中获取“金句子” “好故事”,只有这样才会 “冒火花”“有灵感”。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但是我们不能“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自身的实践。要发挥书本知识的作用,就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走出书房向人民学习。我们不仅仅要“身到”还要做到“心至”,人民群众的那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我们作家最原始的素材和故事。这些故事恰恰是作品中的冲突点。在作品中要解决这些冲突,不仅仅使作品更有张力,同时也给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提供启发。

通过作家活动周等形式,作家走进学校、社区、机关、企业,虚心向人民学习,真心做人民的学生。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使作家保持了对现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了生活的在场者,这提高了作家阅读生活的能力。作家深入火热的生活,到现场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书写,获得精彩的故事,丰富了情感,生动了语言,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素材。

让我们走吧,马上就出发。

【作者系重庆作协副主席,此文为其在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临沂)活动中的发言】

2023-09-01 □张 者 1 1 文艺报 content71508.html 1 作家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 群众才会和你“掏心窝、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