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静把宁成春老师亲笔为我题笺的他的新作《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寄给我。我迫不及待地首先阅读了汪家明先生为本书作的序言,内心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宁老师的大名我早已耳闻,但与他相识相交则缘于宁老师与鲁明静浑厚的师徒情谊。时间大概是2006年底。那时,明静刚到三联书店工作。她的专业岗位是美术编辑。宁老师则已从三联书店退休。但在一些工作交集中宁老师看重明静是棵“好苗子”,一直手把手地教她、带她则是不争的事实。明静实际上成为宁老师的“关门弟子”。
记得有一次宁老师去西藏写生,体验当地生活,特意带上了明静。此次西藏之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时常面对蚊虫叮咬、饥不择食的窘境。明静在艰苦环境中更深地感受到一位书籍设计名家对事业的执著与追求,勇毅与深沉。将近20年过去了,明静身上打下了宁老师的深刻烙印。
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我多次邀请宁老师参与到人民出版社重大出版项目的封装设计工作中,他总是以极强的专业精神和技法点化、启示我们,诸多设计要素的提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2006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这是“马工程”的重大项目。为此,人民出版社组织社内美术编辑和专业版式设计者进行多轮会商,并拿出了十几套设计方案。在“攻坚”阶段,我再次想到宁成春老师,并恳请他“出山”。
在相关研讨会上,宁老师认真翻看人民出版社已经形成的设计方案,表示要回去认真琢磨一下,过几天再提出具体建议。几天后明静陪同宁老师再次来到人民出版社与我和黄书元社长及相关美术编辑进行当面磋商。宁老师说,这类经典著作是世界级的思想学术经典,而国际书装设计传统中,重要经典著作从近代以来就有书背采用“竹节桩”工艺的传统,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中外是相通的。而采用“竹节桩”工艺后,书籍装帧效果上一个大台阶,书籍装帧品质会更显尊贵和庄重。同时,宁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封装设计的改进意见。我们都为这一创意拍手叫好,并据此重新制作样书呈报,方案得以顺利通过。
封装设计方案通过后的下一个难点是工艺实现,因为“竹节桩”工艺主要应用于小印量的重要著作印制,由于工艺复杂,大量手工操作,印装进度缓慢,在大批量印装中困难重重。而且,当时北京地区厂家除雅昌外,没有一家工厂做过“竹节桩”工艺的图书,为此,宁成春和吕敬人多次和我及社出版部负责同志、美编同志去多家印厂,调研工艺流程,寻找关键工艺可替代手工的方案,并动员各相关印厂加强内部交流和相互间交流。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一重大出版项目。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日子,中央决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两部重要经典著作的纪念版,以及15卷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为了完成好这一重大出版项目,我们继续邀请宁成春老师及鲁明静参与其中,并承担从封装到内文的整体设计操作,他们同样做了大量艰苦、细致且富创造性的工作。
自2006年起,人民出版社开始深度介入运作《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三部重要著作的出版。2009年春,在《朱镕基答记者问》封面设计方案研究确立的过程中,我们特邀宁老师参与其中。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宁老师独有见地的提出,封面底色建议用天安门城楼的城墙红,显得端庄大气,这一构想传递出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得到大家的普遍赞赏。由此,朱镕基总理的四部重要系列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三部著作外,2015年又出版了《朱镕基答记者问》盒装附光盘版)均以“城墙红”为底色,形成风格一致的设计特色,形成封装设计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出版界的同仁在阅读《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时会发现,宁老师在书中并未提及上述我追忆的设计案例,而我所述案例涉及到的重要著作也未提及宁老师的名字,甚至有的重要著作的设计宁老师分文未取,这是令我十分感慨的。
在我心目中,宁老师是一位对出版事业有高尚情怀的人,是名副其实的书装设计大师。他学养深厚、广博,不图虚名,不做虚功,低调内敛,淡泊名利,心胸宽广,追求卓越。他是一位洞见世事,既能够登高望远,又能够匍匐前行的智者和勇者,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长者。
我十分敬重宁老师,并一直将他视为心中的榜样。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常务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