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袁行霈先生曾在《中国文学概论》中指出:“中国文学的研究,除了史的叙述、作家作品的考证评论,以及文体的描述外,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重要方面,就是地域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重写文学史声浪的兴起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区域意识的增强,“区域”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开始进入到文学研究领域,随后陆续出现了一批区域文学史著述,代表性的成果有王文英主编的《上海现代文学史》、王岗的《北京文学史》、陈庆元的《福建文学发展史》、崔洪勋等主编的《山西文学史》、王嘉良主编的《浙江20世纪文学史》、王齐洲等著的《湖北文学史》、陈书良主编的《湖南文学史》等。李洪华新近出版的《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是近年来区域文学史书写的新收获,对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间的江西文学发展历程和创作状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论述。
文学史叙述的是文学的发展进程,作家作品是文学史叙述的中心。《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首先在历时性层面论述了近40年来江西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状况。著者认为,近40年来,江西文学经历了80年代的崛起、90年代的发展和新世纪以来的繁荣。江西小说创作呈现出“两峰并峙”和“千山竞秀”的独特风景,在革命历史小说和乡土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江西散文创作在对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中,呈现了赣鄱大地的丰饶与瑰丽,接续了古代江西散文的辉煌传统,打造了新时代的“江西散文现象”。江西诗歌创作在全国性诗歌潮流“退却”的文化语境中“逆势”而上,形成了“江西诗群”的崛起态势。江西纪实文学和儿童文学在丰富驳杂的时代语境中繁荣发展,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自觉。江西虽然地处中部内陆,但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从PC网络时代到IP时期,网络作家队伍实力强劲,创作成绩斐然。《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在共时性层面,按文体分类论述了近40年来江西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其中既有李耕、杨佩瑾、陈世旭、胡平、胡辛、刘华、罗旋、熊正良、李伯勇等老一辈作家的创作,也有江子、李晓君、阿袁、傅菲、陈蔚文、范晓波、程维、樊健军、林莉等一批笔力正健的青年作家的创作,还有方想、安以陌、浪漫烟灰、阿彩、纯情犀利哥、净无痕、慕容湮儿等网络作家的创作,整体上呈现了丰富而生动的江西当代文学景观,彰显了江西当代文学的质感,拓展了区域文学史的书写空间。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当代文学独特价值意义是该著作的突出特色。一方水土,一方人文,不同区域的地理物候产生不同的文人性情和文章风格。严家炎认为,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而且越到后来,人文或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越大。著者将江西文学置于中国文学的整体视域下进行考察,认为近现代以来,江西文学逐渐变得迟滞和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黯淡于其他地域文学。同时,作品又从地域的角度进入江西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出近40年来,江西作家始终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鲜明的人道情怀立足历史,扎根大地,从火热的革命历史斗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源泉,汲取创作灵感,塑造艺术个性,为繁荣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西风景”。
文学史著述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具备修史的学识和才华。大多数文学史著述通常由一人或几人主编,多人分工合作完成。这样的文学史著述虽然结构完备,但却水准参差、风格不一,最后导致“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凡35万字,是李洪华以一己之力独著而成。自2002年以来,他始终以在场者、观察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关注身边的赣鄱文学风景,见证江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史著中蕴含了作者对本土文学的眷眷之情,既不乏学院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又彰显了文学评论家的职责担当。该书对近40年来的江西本土文学进行回顾和瞻望,是一部“直面当下、瞻望未来的文学史”,以生动活泼的评论话语风格贯穿始终,也是一部“有质感、有温度的文学史”。
(作者系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