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影视

《锦鲤》缘何鱼跃央视春晚的龙门

□刘皖皖

《锦鲤》剧照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展望“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在近期热门的Sora大模型让人们看到,机器已经实现了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观察和交互能力,舞蹈艺术也在借助科技之力不断“跳”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貌。以甲辰龙年春晚舞蹈《锦鲤》为例,再次印证艺术与科技成功结合,实现创新。虽已过去十天有余,但热议话题只增不减。通过北京舞蹈学院官方微信平台、个人舞蹈公众号、各大艺术媒体平台等相继揭秘《锦鲤》的幕后创作过程,刊发一系列相关舞蹈文章来看,春晚舞台的流量传播和口红效应也一把将“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舞者华宵一”“北舞大一新生”“北京舞蹈学院为春晚倾力打造”“威亚技术新舞蹈”等相关话题送上热搜。通过数据运算、威亚和弹簧绳结合而塑造的11只锦鲤,借以《大鱼》的旋律再次引发观众共鸣。《锦鲤》在走出央视春晚、走进人民心中的过程中,她“活”了也“火”了。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锦鲤》既是舞蹈形态的优美呈现,是女性肢体的柔美表达,又是舞蹈艺术真善美的精神传递。而对于专业观众而言,这是春晚舞蹈团队基于当代的双创表达,是舞美团队对东方美学的倾情抒写,更是导演团队借助科技羽翼,实现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传神表达,《锦鲤》“活”了。《锦鲤》导演汤成龙以及春晚舞蹈总监刘惠子将传统舞蹈与现代手法相结合,以“天然去雕饰”“身轻如燕”的北舞大一新生为择选演员,通过“重神轻形”的审美表达以物写意来凸显《锦鲤》的气韵生动,进而让观众产生“迁想妙得”的艺术视觉,实现情感共振。《淮南子·说山训》中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魏晋胜流画赞》中有“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中国人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自古以来就强调“神贵于形”“以神制形”。传神与人必先传神与己,舞者华宵一在采访中直言,日常的训练于她们而言,已将舞台喻为水,身体化为鱼,通过虚实相生之手法、动静相宜之动作在立体空间中为观众构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神意境。

其一,传神需要“以形写神”。舞台上“活”起来的锦鲤是舞者依靠身体的中段部位来控制威亚和弹簧绳,继而发力,上下、左右的“游”动来模拟锦鲤在水中的各种形象。如,我们看到演员忽而高腾低卧、折腰屈体,忽而左右跃动、如飞似游,忽而安卧地面、若仰若俯,加之少女的纤瘦清纯,画面呈现惟妙惟肖、生气灵动、婉若游龙,可谓是妙不可言;其二,传神需要“悟对通神”。以眼到心,通过眼神的传情实现形神合一是《锦鲤》的抽象表达手法,演员以眼神带动头部的“寻”“转”“摆”等360度的立体转动来细腻呈现鱼对外界声音的敏感,以镜头中的表情与神色的传达,使其幻化为对鱼的灵动写意,进而传神,让观众在“似”与“不似”之间领悟舞蹈的深远意境。其三,传神需要“灵性融通”。《锦鲤》之“活”在于人与动物的灵性相通。当舞蹈进入高潮,舞者的动作以“荡”显“游”,通过手臂的伸、弯、绕模拟鱼,脚下的走、跳、跃表达鱼,以鱼之形勾勒“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妙画面,凸显东方女性的阴柔之美;当舞者以“动”生“跃”,在垂直上下的跳动、左右之间的摇摆以及不同位置面向同一方向游动飞舞,恰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进而以舞姿展现鱼跃龙门迎新春的美好寓意。

中国艺术的审美表达在构建静穆与飞动辩证统一的艺术时空中,总能将艺术空间从有限拉向无限。《锦鲤》的表演以动显静、静亦有动,无论是在空中立体静止、横展身体成圆游动,抑或是贴地安卧、螺旋式升空起舞,都将舞蹈的艺术空间导向无限,将时间引入无穷。演员通过对锦鲤的形态模拟营构出龙飞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的民族精神,即翩然腾飞的龙文化及龙智慧的审美表达,进而使得观众“迁想妙得”,从而求得“意在象外”。不得不说,这一创作手法是《锦鲤》的一大亮点,而这也恰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

技术助力,《锦鲤》“火”了。《锦鲤》的“火”,在于她是人与数据的“共舞”。依靠数据运算编排一个舞蹈,《锦鲤》成为历年春晚舞台上舞蹈类节目的首创。台前我们看到的自由游弋的锦鲤,牵动身上的威亚和弹簧绳为观众勾勒出每一条动人的线型艺术,实则是台下程序团队借助电脑计算,终以上百个数据分析合力而成。回望过去三个月的打磨,数据会由于演员的身高、体重、力量发生变化,会由于天气、气温、绳索的新旧不同出现问题,电脑数据操控都要能够做到以万变应不变,精准有效把控11个演员在舞台位置、动作速度、身体旋转、人体滞空等各方面生成的坐标,才能实现人与数据的“共舞”。因此,《锦鲤》既是对11位演员的私人订制,又是给观众的一份独特新礼。

此外,人与威亚“对话”,将威亚和弹簧绳相结合,通过二者立形象、展风姿,是《锦鲤》表达人与动物舞蹈题材的首创,而这一乘科技之车的艺术手法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造性。春晚舞蹈总监刘惠子在采访中称,“舞蹈演员既能通过弹簧绳,表现鱼群的荡漾感,又可以借助威亚,瞬间被拎到半空。”因此,有了数据的支撑与技术的加持,将威亚与弹簧绳相结合来实现鱼在立体空间中的“游动”,配上演员朱砂红与白色叠加的服饰,对比舞台蓝绿色系的油画屏幕,借交互技术之力将演员脚底的水波纹根据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俯瞰整个舞台,犹如身处画境,观众眼前的每一个锦鲤都“活”了起来。

春晚舞蹈创作团队,正以日日新、又日新的创作态度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审美表达进行深化,从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运用,到对审美意蕴、文化韵味的表达,《锦鲤》所“跳”的新貌已经内化为当下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当科技与艺术、艺术与思想、思想与科技相互链接,我们与这11只锦鲤一起共情、共舞、共游在水中,感受其独特魅力。

(作者系舞评人)

2024-02-26 □刘皖皖 1 1 文艺报 content73618.html 1 《锦鲤》缘何鱼跃央视春晚的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