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诠
李骏的小说集《成长如蜕》是一部成长叙事作品集。这部作品集以成长为主题,以“蜕”喻成长。
李骏,是一位从“将军县”红安走出来的革命烈士后代,军营奋斗30余载,坚持创作20多年。李骏的作品真诚专注,读《成长如蜕》如同跟随着航拍无人机,在一片曲径通幽的园林上空漫游,既能总览全景,又能精准抵达每一处院落、泉池、亭廊、林石等。作者突破了围绕同一题材内容结集的做法,转而以主题意蕴为旨,将20多年来的创作成长和笔下人物的成长熔于一炉。
读《成长如蜕》,我们看到了人物在走出家庭和乡土、走过革命战争、走向改革开放、走进现代文明中的种种遭际和蜕变,感受到在家庭与个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欲望与情感的种种冲突背后,是个体生命在时代风潮中不断更新自我认同的艰难历程。因而,“成长如蜕”的“成长”是广义的,不仅是个体年龄的成长,是时间的流逝,还有生存空间的拓展变迁、价值观念的转变,最终指向社会的成长——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态的转型。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李骏偏爱通过多种手段保持与故事的叙事距离,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冷峻克制的理性色彩。但冷峻却不冷漠,李骏说,他“总想在创作中,寻求另外的一番风景,寻求别样的人生意义”,“特别是你没法把自己打造成某一类人的时候,你便幻想一切的力量,可以促成‘理想之我’‘理想之他’或‘理想之世’的存在”。这种热切渴望在小说中表征为主人公成长经历的一个个巨大转变,每一个虽历经迷茫痛苦但仍不懈奋斗、坚持寻找自我的主人公,都寄予了作者对生活的不抛弃不放弃、对寻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努力。
李骏自身的成长经历导致其成长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人物形象大多离不开乡土背景,主人公成长中的转折点往往发生于其在乡土和城市之间的空间转换。这使他的成长小说具有典型的“乡土”色彩。对于乡土,李骏一方面饱含深情眷恋,另一方面也有着再也回不去的清醒意识,因而作品中弥散着由“走向哪里”和“回不去”的双重焦虑带来的孤独感。无论发生过怎样的联系,生活的磨砺最终让彼此遗忘,或者说遗忘才是能孤身向前的条件和前提。
李骏创作的转折点在于2010年《地震时期的爱情》和《英雄劫》。“地震时期的爱情”看似是“发乎情,止乎礼”,实则是在目睹和亲身经历了生命的偶然与脆弱后,更懂得珍惜生命和人性的美好,爱情蜕变为纯粹高尚的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珍惜的诠释,从个体情欲升华到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而写于2020年以后的作品《成长如蜕》《随风飘荡》《午夜的火车穿过村庄》,却分明在用各种深沉的爱来对抗着人生成长经历中不可避免的冲击、迷失和疑惑。
我们从李骏的成长叙事中发现,中国的改革实践和现代化进程给“乡土”这一文学创作母题输入了新的意趣: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自我认同的危机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城市现代文明与乡村传统文明进行二元对立的书写,而是从经历了成长历练后仍保存着美好、善良、正直等品格的人物身上去思考,当我们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经历现代文明的冲击后,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最珍贵的是什么?
李骏与时俱进地讲述生活,不断从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敏锐捕捉普通人的成长变化,透过个体成长展现社会转型。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融合,如何发展独特的中华文明,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恢宏课题,更是化入中国人日常生活工作的微观叙事。在《老万的饭局》这篇小说中,围绕同学聚会,李骏自如地调配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形象性格各自鲜明,觥筹交错、你来我往中明心见性。作品通过一场饭局见证了同学之谊,也展现了新时代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风气一新的社会图景。
一路成长一路歌。李骏通过创作实践寻找成长历程中的归属感,以文学叙事对自我成长中经历的游移、矛盾、困惑进行反思和沉淀,以文学话语对在危机处境中的自我心灵世界经历的波折困顿进行检讨、追索和拷问。因此,文本中显露的是特定历史语境中包括创作主体在内的现代人认同处境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系《陆军文艺》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