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河南农村,9岁转学到西安,跟随父母生活。爷爷奶奶去世后,我曾经以为不再介入那里的生活,从此将切断与乡村的联系。但是,走上写作道路之后,时常感到有一个声音召唤我:回来吧,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于是中年的我,回到故乡。
乡村其实并没有凋敝,她也不可能凋敝,因为土地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创造生生不息的价值。乡村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有了更多选择,而土地由能人集中承包经营。平常村里人少,很是安静,过年时人们从外面回来,乡村经历近一个月的情感峰值,归于平静,等待下一轮的欢聚。
城市有的,这里也都要有,网络、汽车、快递、商品房,一样也不能少,哪怕是替代品、山寨货,先有了再说。有一种几千元的电动车,带后斗,防风雨,可拉人,可装货,时速大约二三十公里,在农村家家都有。你能说这不是车吗?这就是他们的“私家车”呀,每当看到这样的“汽车”颤巍巍奔跑在乡村公路上,我都很感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从未停止。
其实在广大乡村,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能写一部书,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因为生活中每一个事件几乎都是紧贴时代步伐和政策而变动的,风往哪里吹拂,人们就倒向哪里,这就是世风吧。名词也是不断更新,最早的生产队挣工分,后来的包产到户责任田,直到今天土地流转吃地款……时代发展和每一个大政方针都在乡村投下浓重的影子。作家其实也不需要虚构编造什么,睁大眼睛观察,及时记录描述就行。
(作者系陕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