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春到清溪,茶子馥郁。
这里是青绿中国的内陆腹地,也是洞庭湖南、志溪河畔的新山乡。
“志水长流滋万物,谢林港畔耐人看。”1954年初夏,作家周立波在月明山读书观景时吟出的诗句,穿越70年的时间,如今仍回响在我们耳旁。在《山乡巨变》中,干部邓秀梅初次进村的时候,与一位掮着竹子的老倌子攀谈道:“同志你进村去吗?”“是呀,到清溪乡去。”
走吧,到清溪去!去看看21家清溪书屋的图书、签章和布景,去赏赏漫山遍野的红梅、山茶和桃李,去尝一尝油菜苔的甜、品一品擂茶的香、闻一闻湿润的泥土气。
走吧,到清溪去!沿着邓秀梅的脚步,在周立波的故乡,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乡村时序把日子拉得悠长。趁着清晨微凉的风,在最密的草丛中,让露水浸湿鞋帽,跟村民们一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感受自然的抚慰。
在这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文学的影子。自古而今,作家们的诗行和词句,挂在树梢的清风中,写在微雨的竹林里;梦回清溪,少年立波牧牛戏水的青铜塑像,与溪边的石质地雕相映成趣;清溪画廊的木质浮雕上,时时刻刻鲜活展演着《山乡巨变》中的故事情节与劳动场景。
文学,就是清溪村民日常生活劳作的背景与底色。像一汪柔软的河水,温情脉脉地从田野的呼吸间流过,日复一日地塑造着清溪人的文化性格。
70年过去了,邓秀梅初到清溪时,随处可见的瓦片散落的矮屋、焦黄土砖的墙壁,已变为一幢幢村民自建的青砖瓦房、一条条通往城镇的柏油马路。在小说的结尾,乡里基本实现合作化以后,邓秀梅已然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像故乡一样看待,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清溪乡”。
来吧,来看看我们的清溪!
2024年2月底,《文艺报》报道小分队来到清溪村,以脚步丈量村庄的土地,以速写捕捉清溪日常的“一瞬”。用我们的文字,走近清溪的人和事,讲述一个个朴素的名字背后的鲜活故事,复现一个个文学地景如何抽条发芽、枝繁果硕。
让我们一同感受清溪的美好,感受乡土中国的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