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纪事”与“写人”:跨世纪重大工程的时代赞歌

□颜同林

《望洋惊叹》,丁捷著,河海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2023年9月航拍的江苏如东洋口港 陈新龙 摄

近年来报告文学作家走进广阔的现实生活,热情高涨,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现实性品格、风格各异的作品,承载起新时代文艺的浪起潮涌。其中,聚焦于重大工程项目主题的报告文学,既是纪事与写人相结合的历史书写,也是读懂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表达。

围绕重大工程项目以非虚构性手法进行全方位纪事性的报告文学,一以贯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跨越发展的时代精神;塑造重大工程项目一线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形象,则是其必然使命,可谓“文章合为时而著”。相比于全国,地处苏中沿海的南通如东,经过40多年的逐梦、20多年的努力,堪称如东发展新命脉的洋口港横空出世,成为值得向世人报告的时政大事。来自南通的知名作家丁捷,其长篇报告文学《望洋惊叹》正是对洋口港的溯源式主题书写,虽然是言说南通一隅的真实故事,却以小见大,具有全国性意义。《望洋惊叹》多维度剖析洋口港,书写了一个南黄海之边的滨海小县因为洋口港的建造而改变命运的前世今生,详细记录了当地人们如何顺应大潮、坚韧不拔,最终谱写了关于南通跨越式发展史上的当代传奇。

“纪事”的力量:新时代重大工程题材的格局。南通如东,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它靠近南黄海,多滩涂之地,自然地理条件较差,长期以来交通落后,产业不发达,在江苏人的印象中总是与落后、贫穷为伍。伴随着洋口港和苏通大桥的兴建,使得南通如东融入上海,融入海洋经济圈,走上了时代的快车道。洋口港是跨世纪重大工程,在《望洋惊叹》中,南通如东实现“跨越”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时间上的跨越,作者从2000多年前的历史入笔,交代了如东地区作为古长江入海口,有作为深水港的潜质。具体从1980年代开始写起,从规划、立论,到融资、立项等,再到开工建设,全书娓娓道来,还原了港口建设的历史进程。二是经济模式的跨越,作者描写了如东从江河模式向江海模式的变化,在经济上,GDP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精神的跨越,如东人以前是守穷,后来代之以自信,作品描写了如东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奋进、开掘精神,虽然书中借县委书记之口有“小狗耕田”的说法,但当地民众实际上延续了张謇围垦、兴办实业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东人民在围垦史上奋起直追、不甘人后的精神,便是最好的证明。

洋口港这一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兴建,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跨越,而且给当地人们带来精神的满足与自信。《望洋惊叹》围绕修建洋口港展开了详尽的纪实,包括阳光岛、桥梁以及配套的铁路、高速公路,相关的产业链、跨国企业,都是基于洋口港而来。《望洋惊叹》中涉及洋口港这一重大工程的历史与现实、数据与资料,相当真实和客观,读起来有很强的现场感与历史感。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丁捷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对洋口港兴建的来龙去脉、历史地理以及地域性格都熟记于心,能从长时间的跨度来宏观把握这一重大题材;另一方面也因为作者强调社会实践,坚持实地调研和采访,以眼见为实、真实至上为原则,作品中许多动人的素材和细节是他本人通过采访、调研第一手资料得来的,让人感觉作者就像工程建设的亲历者一样。

“写人”的气度:新时代重大工程题材的背后站着鲜活的人物。《望洋惊叹》整部作品,重点在于写人,全书16章,多数章节都有主要人物作为支点来建构和统筹,全书将人的生命、追求和意义与洋口港联系起来。洋口港的建设故事是外壳,里面包裹的却是一个个有名有姓的鲜活的当代人物。

人物群像丰富、面貌清晰是《望洋惊叹》的一大特点,作者擅长把人物写活,通过对推动重大工程项目的人物进行追踪、塑造,将存在于案牍之上的一个个人名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在人物谱系上,《望洋惊叹》里有这样几类人物:一类是基层干部,即推动洋口港建设的推动者,主要以南通、如东市县两级的干部最为突出和典型。作品中先后出场的人物达数十人,各级领导干部如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历任如东县委书记、县长等。如东县周树立、袁新安、杨镜吾等具体在第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着墨也较多。二类是为工程奔走呼告的专家、学者,如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夫妇,如光荣榜上的七位院士,如严以新、顾民权等人,他们严谨、求实,遵循科学家精神,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三类是投资者,如将如东视为家乡的港商代表杨燕,作品塑造杨燕这一人物非常成功,与女副县长单晓鸣并列到一起颇具说服力,两个女性人物性格不一、矛盾不断、斗争不止,但最后成为握手言和的好友,为洋口港建成这一目标而站在一起。四类是普通建设者,如渔民志愿者,当地普通百姓即是,像作品中关于徐老大的故事,多处谈到,十分生动,可见在洋口港的兴建过程中,如东当地民众对领导、专家的支持,对工程的支持是毫无保留的,一心只想让工程建成落地,造福一方。《望洋惊叹》具体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多回避肖像描写,侧重人物的对话、行为和一些有趣的细节,常常枚举特殊的事件、经历,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村支书王永明女儿让出婚房让专家居住,渔民徐老大志愿“背夫”的故事都颇为感人。这些生活化的故事,经过作者艺术的剪裁,几笔便将人物写活了。

写得如何:与宏阔思想并行的艺术追求。丁捷有诗歌、散文、小说的多文体创作经历和优势,在写作报告文学《望洋惊叹》一书时,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便成为一个着力点。在如何“纪事”与“写人”时,作家看重文学性的彰显。

首先,作品充分调遣非虚构性文体的纪实品格,强调真实、自然、实在。呈现真故事,还原真正的建设现场是作品的内在追求。运用典型人物与事件来说话,具有说服力,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文中的典型事例很多,如罗一民书记的决策、担当,在各种考验面前的言行;单晓鸣副县长一行到北京出差吃饭、到香港请杨燕喝下午茶的故事,都因囊中羞涩而引发,这些细节如珍珠一样穿插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可触可感,给人以真诚温暖之感。其次,作品的结构呈现完整、自然、绵密的特质。全书共三部分,从兴叹到惊叹再到咏叹,每一部分又分章节,但并不冗长、单调,其中诀窍便在于整体结构的设计巧妙,使得整体与部分相互成就。以人物带动故事,环环相扣、有张有弛,使作品具有引导性和可读性,形成一气呵成的内在气韵。在结构布局上,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法,在历史与现实、不同地域之间进行广泛对比,形象鲜明地反映了如东的蝶变之路。最后,作者注重纯文学性要素的融合、搭配,强化了作品的审美力量。作者发挥小说家讲故事的能力,叙述精炼、对话简洁,人物充满个性化。譬如开篇第一章描述如东三兄弟的传说,展现历史、地域与人的精神关联;又比如穿插的故事,往往是几句笑话,或是对白,夹叙夹议,都有打动人的力量。

总而言之,丁捷长篇报告文学《望洋惊叹》的基调是乐观、昂扬、积极的,整部作品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多维度书写了如东洋口港的前世今生。整个作品以“纪事”与“写人”为主轴,在新与旧、今与昔的多重对比中展开书写如东的笔墨,奏响了一曲呈现跨世纪重大工程的时代赞歌。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2024-03-29 □颜同林 1 1 文艺报 content74078.html 1 “纪事”与“写人”:跨世纪重大工程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