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

一部“中国式地理”的叙述样本

□张 同

我熟悉作家李鲁平的部分作品,读完这本《长江这10年》,又觉得他很陌生。陌生于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陌生于他对纪实文本的创新。深感他也像浩荡东流的长江一样,看似熟悉,却又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秘密。

另辟蹊径的新视角。这本书通过对长江两岸10年来农业农村、工业环保、长江大保护、治水治江、城市面貌等5个领域的近距离扫描,并在其中贯穿对长江文化文明的讲述,向读者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地理”叙述风格的长江地理样本。作者没有去正面讲述长江流域农业农村的成就,而是着重于讲述水稻、油菜种植的进步,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个案,来呈现长江农业文明在新时代的赓续与发展。作者通过写江豚保护中的典型人物、沿江化工企业的搬迁、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等个例,折射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氛围以及全社会为长江大保护付出的努力。历朝历代,治水都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作者侧重10年来金沙江清洁能源走廊的打造和三峡后续工程的建设,在书写中尽量避开人们已经熟知的长江印象,而是讲述大型发电机组的进步、长江护岸护坡工艺的进步等过去讲述的比较少的细节。在呈现长江这10年的变化之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打开了一个让读者洞察长江变化的文化通道。用李鲁平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长江文明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深入当代长江的感受之旅,更是一次长江故事的讲述之旅。”讲述长江故事的方式很多,像李鲁平这样用眼力、脚力、心力、笔力讲述的,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与长江文明的博大精深相匹配的。

农业文明的新叙事。长江流域是农业文明的摇篮,从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到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一个个远古遗址向人们呈现了长江流域水稻驯化的过程。李鲁平在对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回望中,通过对近10年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一个个案例的描述,让读者看到长江沿岸当代农业文明的进步。

书写生态的新气象。在这本书中,作者无论是讲青铜器历史文化渊源,还是讲工业文明的发展,无不以生态的视角展开叙事。也就是说,落脚点仍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上。这本书中,关于长江沿岸关闭化工企业的数据,让人为之一振。“临湘市12家农药化工企业被要求停产关闭”“常州拆除化工企业45家”“2017年到2018年,江苏省关停化工企业2600多家”“从2017年起,宜昌市决定对134家化工企业分类采取措施,34家关停,100家搬迁改造”等,沿江各地一项项行动汇成声势浩大的长江保护交响曲。

融入长江的新境界。李鲁平曾在他的诗集《桩号73》中,把芦苇视为兄弟。很多读者感到困惑,芦苇就是芦苇,怎么会是兄弟呢?在《长江这10年》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芦苇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植物,不仅有较强的抗盐碱能力,而且还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芦苇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强,能够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生长。比如,芦苇对含酚、油、氰、硫化物的工业污水有较强的耐受力,能在碱性的造纸废液中生长发育良好。由此,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污水沟、臭水沟里芦苇照样可以活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河床破坏、水体污染的现实中,“如何守护好一江碧水,一个企业、一个乡村可以有所作为,一根芦苇、一个志愿者可以有所作为。”可见,作者把自己当作长江边上的一根芦苇、一滴江水、一条行船,用不同的视角解读长江,与丰富的时代信息和内涵相贴近,也与读者的阅读需求更贴近。

这本书中还穿插了诸多的科普内容,如我国四大重要粮食产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一江两湖七河: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大渡河;瑞昌市的“五朵金花”:夏畈铜岭的铜草花、武蛟乡的油菜花、洪一乡和肇陈镇的桃花、横立山乡的梨花、南阳乡的荷花……这种“中国式地理”的呈现,也是一种纪实文本的创新。

如果没有对长江深沉的爱,没有多年在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和人生阅历上的厚积,没有对文本驾驭的娴熟,没有对生态保护的敬畏,也许《长江这10年》就不会如此厚重地呈现长江的精彩。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2024-06-07 □张 同 1 1 文艺报 content74892.html 1 一部“中国式地理”的叙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