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静
喻向午的新作《叙事者的远见》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评论集跟评论家的身份大概是最匹配的形式,它是随感文章的自由组合,也是作者一段时间内各种思考的汇聚,同时也代表着写作者平等的姿态,是与叙事者们并肩而行的同路人,不是指导者,也不是引领者。这部集子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个体,整饬的次序代表着写作者的充分准备和精心考量,自由随性的背后是评论家的自觉与理性。第一辑《潮变》是对整体创作氛围的观察,展现了一位长居文学现场评论家的真实思考,有各类创作现象的描述,也有无法把握的疑问和困惑。第二辑《在场》更多体现在及时性上,扫描与回馈,在编辑杂志过程中看到的新作,阅读时稍纵即逝的感受,他一一予以记录。第三辑《对话》是五篇对话,对话者是近年来当代文学中有突出创作成绩的胡学文、尹学芸、钟求是、胡性能、凡一平,对话人不排除有偶然的可能,但也一定有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喻向午较为稳定的文学趣味:变化、温暖、理想、真实、思辨等。
作品名字中的“叙事者”,在大多数场合我们都想当然地理解为作家,他们是讲故事的人,是叙事者,实际上,评论家也是叙事者,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场中穿行,看到了一些作家与作品,忽视了一些,还有可能看到了但在讲述的过程中回避了。所谓的“现场”一定是具体某个评论写作者的现场,有时候众人置身于同一个房间,出门后讲述了几乎没有多少交集的故事。由看见与看不见出发,才能做出对潮变的判断和体认。在这一点上,喻向午是一个温和低调的自由人,他不断呼吁敞开和包容的重要性,对于各种新鲜信息和变化,他乐见其成。对于文学的生态环境,它却表现得像一个坚定的守门人,满怀自尊、期待与自信,从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个性与价值观的另一面。
李云雷在给《叙事者的远见》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把喻向午定位为低空飞翔的评论家,明确指出了他的特质:务实与及物。喻向午对当代文学的一些意见和价值取向,有一点我是引为同调的,提出的问题太大等于没有提出问题。比如,对于文学的整体性处境发出的危言耸听的告诫、边缘化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焦虑、文学无用论、文学同质化、对创新的反复呼告等,即便这些判断和认识都是正确的,但往往也就是正确的常识而已。
置身于文学现场的从业者,热爱文学和阅读的人们,依然切实地面对一个一个的作家,一部一部的作品,疾言厉色与语重心长都是属于务虚的范畴,总还是需要一些人去做一些务实的事情。文学批评或者编辑的工作是在被判定为虚无的处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熟悉的领域里进行精耕细作,无论丰年与歉收,都不能停止劳作、遴选与发现。作为文学杂志编辑的喻向午,他借助杂志公器性质,给出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流派的多元化、风格的多元化和作家的多元化,在既定的现实面前,做出更好的组合,让活力自己呈现。同时他相信文学本身已有的生态系统,总会产生自我的更新和内生动力,没有一成不变的写作,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意识,文学在时代流变中,一定会根据具体的时势以及文学形式天平的调整,形成自己的时代配方。比如网络文学越来越站在时代的前台,软科幻的跨界、散文文体的争端、小说内部的跨文体实验等,是置身文学现场的人们最早感受到的信息与冲击。
务实的评论不是只顾眼前熟悉的小世界,它仍然需要“远见”,这也是喻向午这部作品集中很多文章和对话反复申述的潜台词。文学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它永久性地指向亘古不变的心灵的真理: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叙事者的远见》是对当代文学生活中一部分叙事者的描述和记录,也是一个当代评论家在截然不同语境中对古老“远见”的反复怀想。评论写作是一项寂寞的工作,站在当下与原点的两端,可能是我们最好的站位,珍惜原初的感受,保持对难以抵达的“远见”的长久渴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