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友谊在诗句中流淌 文明在交流中互鉴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浙江杭州行侧记

参加“首届国际青春诗会”的诗人在浙江省非遗馆体验雕版印刷技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800多年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游览西湖后留下这样的名句。时光流转,2024年夏天,同样是在“六月中”,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中国等金砖十国的72位青年诗人,以青春的名义相聚浙江杭州,共赴“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之约,以诗歌为媒深化交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西湖诗意迷人眼

如果说杭州是一首诗,那么西湖就是诗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美丽的诗篇。7月19日一早,金砖十国诗人乘船来到位于西湖北面的孤山岛,领略自然风光,感受人文底蕴。

在苏白二公祠,大家拜谒了前辈诗人、“杭州老市长”——苏轼和白居易,了解两位诗人在西湖“山水功成”的经历和贡献,并向他们敬献鲜花。此时此刻,诗歌为媒,跨越古今,联通中外,让大家结下深厚情谊。走进有着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中外诗人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篆刻了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沉浸式体验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雅兴。

在三潭印月,诗人们拿出专门准备的一元面值的人民币,把纸币背面的三潭印月图案与眼前的美景加以对照,并纷纷拍照,打卡留念。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印度女诗人帕尔瓦西·萨利尔表示,来杭州之前,中国同学们都向她推荐西湖。真正来到西湖,她才知道,原来西湖如此美,如此具有诗意,难怪激发过那么多诗人的灵感。返程路上,印度诗人普里特威拉杰·陶尔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了一把传统中国风的纸伞。他说,这不是他买的纪念品,而是一位路过的女士送给他的,这份意外的礼物让他倍感温暖。

随着十国诗人代表将象征取自各国母亲河的“友谊之水”注入玉琮容器,浇灌和点亮舞台两侧的“友谊之树”,“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7月19日晚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盛大开幕。现场呈现了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文艺演出,让外国诗人深深沉醉,也让同步观看直播的网友感到震撼。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由72位参会诗人每人一句共同创作的长诗和诗人们的名字缓缓出现在大屏幕上,开幕式迎来高潮。这首长诗凝聚着友谊、展露着诗情,大家无不为此动容。

“诗歌就像一条浩浩汤汤、奔流不息的精神运河,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创造出一种共同语言,使多元多样的生活、情感、文化、思想得以碰撞融汇。”正如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开幕致辞中所言,诗歌对话让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鼓舞,中国作协举办“首届国际青春诗会”,正是希望用文学的力量,浚通人类文明的交流之河,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诗歌新篇共书写

7月20日上午,“同写一首诗”暨诗人手稿捐赠仪式在浙江文学馆举行。中国诗人代表吕周杭、金砖其他成员国诗人代表安德烈·切尔卡索夫共同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文学馆捐赠诗歌手稿。这些手稿是诗人们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印记,也是他们心灵轨迹的见证。手稿将被文学馆收藏,供参观者打卡、拍照,也将成为诗歌研究的珍贵资料,见证中外诗歌交流的发展。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现场向世界各国青年诗人发出邀约,以“天涯若比邻”为主题,鼓励青年诗人们同写一首诗、共筑一个梦。作为本届诗会的一大亮点,“同写一首诗”象征着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青年诗人们,以诗歌为纽带,共同书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灵魂深处的探索,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大家将以才华和激情书写生命的诗篇,展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

会后,中外青年诗人一同参观了浙江文学馆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脉源远流长,自古才人辈出。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诗路,是唐代诗人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四条文化古道,单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留存至今的诗篇就有1500多首。谢灵运、白居易、李白、杜甫、苏轼……许多家喻户晓的大诗人都来自浙江或与浙江有着深厚的情缘,在此地留下传世名篇。

在介绍白居易的文字前,巴西诗人西达·佩德罗萨惊叹:“白居易,我知道这位诗人!”白居易也是南非诗人沃纳尼·比拉十分熟悉的中国诗人,在林波波大学担任英语讲师的他十分欣赏中国传统诗歌:“它的结构短小而紧凑,却又那么精妙和复杂。”

俄罗斯诗人伊万·阿列克谢耶夫目前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他的中文名是易宁。凭借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他在现场顺理成章地承担起“教学”和“翻译”的任务。在现代文学经典场景展厅,鲁迅的作品以图文、视听等多媒体形式呈现。易宁一直向同行的俄罗斯诗人们热情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浙江文学馆的文创店,他还兴奋地指着鲁迅相关文创产品对朋友们说:“这就是鲁迅!”

在浙江文学馆数字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展示环节,现场诗人观赏了由“银幕文学”团队制作的AIGC短片《我不知道风》。这部短片由徐志摩的经典诗作改编而成,从音频到视频都由AIGC技术生成。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诗人塞费·泰曼被浙江文学馆的数字化所震撼,他不仅全程记录每一个参观细节,还通过互动打卡装置生成自己的古风照,开心地分享给远方的家人和朋友。

在浙江省非遗馆,诗人们观摩了西湖龙井的制作过程。作为一位中国茶爱好者,沙特阿拉伯诗人胡达·穆巴拉克对前一天晚宴上品尝到的西湖龙井十分喜爱。当制茶师傅把正在烘炒的龙井拿到鼻子前让她感受茶叶的香气时,她连声赞叹:“太美妙了!”南非诗人盖蕾娅·弗雷德里克斯则向记者展示了她体验雕版印刷技艺时完成的作品——一张红色的纸上,印满大大小小字体各异的“福”字。“他们说这代表着许多好运!”盖蕾娅对亲手制作的这张福字帖显然非常满意。

文化探访联情感

7月21日和22日,诗人们把足迹播撒到杭州更多地方——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他们深入感受运河文化;在海宁钱塘江边的硖石灯展馆,他们体验当地特有的手工技艺;在富阳富春江畔,他们欣赏当年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走进郁达夫故居;他们还来到良渚博物院,探访千年前的古老文明。

在大运河博物馆,阿联酋诗人阿迈勒·萨赫拉维被一位正在描绘运河的画家吸引,停下了参观的脚步。这位杭州画家吴理人笔下的运河不仅是风景,还饱含着深情与记忆,他的画作打动了阿迈勒。她拿起笔,画下了象征着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拱宸桥,吴理人也同时画下自己心中的拱宸桥,两人互赠画作。此时,拱宸桥就是联结两国的友谊之桥。

友谊也流淌在一位杭州老人与埃及诗人艾哈迈德·叶麦尼之间。与老伴一同来参观大运河博物馆的叶际迈对艾哈迈德表达了杭州人民的热情欢迎:“杭州非常美丽,欢迎多多来中国!”这是艾哈迈德第一次参访中国,他为当地人们的热情与友善所感动,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深有感触:“埃及和中国一样拥有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历史,如何像中国一样传承好埃及的文化,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诗歌,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和情感联结。无论是京杭大运河畔、富春江上还是钱塘江边,诗歌分享和交流随时随地都在展开。在富春江的游船上,来自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朗等国的诗人与中国诗人一同谱写了诗篇《在中国富春江上》:“河流在葡萄牙语里也是一个动词/它意味着微笑流进了嘴里/该怎么形容你/古老的朋友/碧绿如玉/我是尼罗之子/今天却沉浸于富春之上……”这一刻,来自五湖四海的语言连缀成诗,让诗人们的心越来越近,情绪也越发高昂,他们不仅朗诵自己的诗句,也动情地唱起各自国家的歌曲。诗与歌让大家的情感融为一体,诗歌内在的感染力让每一个人感到喜悦和振奋。

在钱塘江畔,来自俄罗斯、印度、南非及中国的诗人实地体验了一次“诗潮澎湃”。大家走进周王庙镇云龙村,先后游览了云龙记忆馆、雅云基地、云龙茧站等地,实地感受中国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外诗人们还“化身”手工艺人,亲身体验硖石灯彩、蓝印花布彩拷、剪纸、粉塑等中国传统非遗制作。汹涌而至的钱塘江大潮令诗人们深感震撼、诗兴大发,印度诗人高塔姆·维格达表示,潮水给了他许多灵感,他想为此写一首诗。最让外国诗人们感动的是在徐志摩旧居,大家了解到徐志摩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结下的不解之缘。这条跨越时空的友谊纽带,如今随着印度诗人的到访得到延续,书写着中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为期三天的杭州之行圆满结束,外国诗人们难掩心中的离愁别绪。大家纷纷表示,杭州是一座美丽、热情的城市,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温婉多彩的江南文化。希望有机会再来杭州,了解更多中华文化,接触更多中国朋友,感受他们的生活和经历。

□本报记者 刘鹏波 邓洁舲

2024-07-24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浙江杭州行侧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75661.html 1 友谊在诗句中流淌 文明在交流中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