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墨
随笔的写作有多种路径可走,可以写一个人,或描绘一个场景,或截取历史的片段,抚古遐思,抒写襟怀。在不同的随笔写作路径中,张瑞田尝试开掘着自己的路径。他的随笔与自己的生活相关,旅途见闻、阅读感受、书斋沉思、砚边墨语,一幅书法、一页拓片,都是他随笔写作的取材范围。
《且慢》是张瑞田的随笔集,与作者其他作品不同,《且慢》有一个集中的主题,那就是碑刻与书法。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描写一块碑的生命形态,他问此碑因何而立?又思考它的文辞真伪和书法特征,以及在当下的影响。作者在“后记”中讲的通俗易懂:“喜欢思古、访碑,喜爱写字、读帖,这种精神倾向必然影响到写作。”《且慢》中的文章,思古、访碑者居多,作者将在旅途中寻觅到的古迹,对一块名碑或残碑的探寻,一一写下。其中夹杂着作者对一段历史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的评骘,对一块碑铭的猜解,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凝视。一句话,张瑞田的随笔有深厚的金石学基础。
《且慢》共收录了19篇文章。其中《二赋》写了与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的擦肩而过和惊鸿一瞥。两件行书杰作在作者家乡的一栋简易楼房里沉睡了几十年,一经面世,自然引起轰动。那时作者还是少年,在长辈们惊讶的表情里,体味到“二赋”的重要性。长大后离开家乡,作者对“二赋”有了新的理解。这不仅是苏东坡的两幅行书作品,其中还浓缩了北宋士大夫坎坷的命运和清洁的精神。在东北的一座名城,某次“遇见”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他不断追寻苏东坡的足迹。他问自己,被贬谪海南的苏东坡是如何渡海的?他从苏东坡的行书名作《渡海帖》入手,对苏东坡往返海南的经历进行了有趣的钩沉。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宦海生涯中的惊涛骇浪,也会体味到他幽深的心境。
随笔写作,历史视角很重要。张瑞田具有较高的金石学修养,他通过碑刻等器物,凝望历史烟云,感知毛笔书写与铭石之间独特的文化关系。他习惯在一个沉静的细节里,看到一次激烈的冲突,一个异常的想法,一种富含多重意趣的存在。《失踪的碑》讲述了一个有血性、有情怀的故事,展现了徐法绩和左宗棠的伟大人格。《康有为的洛阳行》亦如此,作者通过康有为的一次洛阳行,梳理了康有为、吴佩孚、张钫等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乡绅之间的行谊。人物形象生动,细节丰富,情感深处,如同一幅连环画,耐人寻味。
语言的节奏感和白描的叙述方法,让《且慢》有了可读性。《从此摩崖不是碑》《沈从文的书法“处女作”》《孔尚任推崇尺牍》《“三绝碑”往事》《抚摸“彊村授砚”》《多面人董其昌》等作品,关乎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故事。有关历史的随笔创作,如果写作者掉入书袋不能自拔,那么文章就会变成陈词滥调。张瑞田努力用语言解决这一点,他不拒绝抒情散文的笔调,甚至善于把诗化的语言,在轻重缓急之间,进行感性化的表达。随着自己的步伐和史料的轻重,作者像写毛笔字一样,把浓淡、深浅、强弱的笔墨汇聚成篇。好看,也耐看。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