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

流域、文明与知识考古学

——评沈小玲《运河2500年》

□周保欣

沈小玲的《运河2500年》一如书名所示,是以文字的方式,为中国大运河留影和塑魂,正如书的附录所说——为“中国大运河画像”。全书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中,全面为运河“画像”,大开大合,气运流转,有不凡的气象。

这本书的写作难度极大。空间上,运河纵贯南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贯通着中国整个东部大平原;时间上,2500多年的历史,上起吴越春秋,中接隋唐两宋,再是元、明、清三朝,直至当下。2500年的运河,连通的是中国的国史和国运,是王朝的兴废和时代的更迭,几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运河的文化与文明,都在这条河流里。在如此开阔的空间和浩荡的时间中,沈小玲何处落笔,如何腾挪,如何起承转合,如何为运河造影赋魂?这是对沈小玲驾驭对象能力、写作能力的基本考量。

统观全书,沈小玲很好地克服了写作的难度。该书堪称是运河的博物馆,或者说,沈小玲是以博物志的写作方法,完成对运河的造影赋魂。全书共分为10章,沈小玲以立体的、全景的方法,系统地呈现出运河的古往今来。该书开篇从运河的历史写起,一路而下,在历史的经纬中,沈小玲写运河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夫差、隋炀帝、忽必烈、苏轼、郭守敬、康熙等帝王将相、治水大家、文艺大师,俱各有所呈现。沈小玲将历史的人物,放在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双重逻辑中,写出他们与运河的关联,运河因为他们,而有了自己的生命轨迹,他们也因为运河,在历史上有了别样的声誉。历史的人物与人物的历史,勾连起的是运河的兴废,是运河的历史和生命史,这些人物,是为运河赋“魂”。

在写人之外,沈小玲还聚精会神地为运河塑“形”。她洋洋洒洒地写运河之物。书中分门别类地描写运河流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水道、桥梁、津渡、码头、闸坝、舟船、纤道、邮路、驿站等,通过这些历史存在物,沈小玲结结实实地刻画出运河的具象。沈小玲写物,并非简单地为物赋形,写出物的说明书,而是把物还原到中国的历史,特别是逝去王朝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中,还原到运河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从历史、地理的内部结构中写出物的前尘往事。如此,运河之物,就具有运河的独特气质,就具有了历史的生命气象。如书中对漕运总督府、“天下粮仓”富义仓的介绍等,皆是如此。除此之外,沈小玲写物,还善于在物的背后,去体察和还原古代人的智慧,比如糯米坝的建造,运河上的各种弯道、拱桥等,简单之物,背后却是古人的高超智慧和发达科技。

倘若说写人是为运河赋“魂”,写物是为运河赋“形”,那么,沈小玲写和运河有关的书法、绘画、音乐、诗文、小说、戏曲、碑刻、陶瓷、织锦、年画、泥塑、玉雕等,写运河两岸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和风土民情,则是为运河赋“神”。从《清明上河图》到金山寺的御碑书法作品“江天一览”,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到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从昆曲、元杂剧到京剧,从《红楼梦》到《金瓶梅》,从天津的泥人张到苏州的玉雕,从北方通州的“嚎天鬼”到江南的“鞠琵琶”,从天津狗不理包子到扬州炒饭,从北京四合院到江南水乡的临水而居,从通州龙灯会到杭州赛龙舟……在沈小玲的笔下,运河不单是一条流动的自然河流,它更是一条流动的艺术的河流、生活的河流、文化的河流、文明的河流。沈小玲将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科技、宗教、艺术、生活等诸多元素纳入运河的描写之中,在人与物、形与神、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完成了对运河的形象创造,完成了对运河多维度的“画像”。

因为《运河2500年》涉及到运河的方方面面,知识的准确性决定着写作的准确性,所以在写作方式上,作者尤为注重叙事、描写的精确。她一边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勘察、观摩写作对象,以此获取实证材料,增强写作的现场感和视觉效果;另一边,她以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调取和动用大量的文献、史料,来增加写作的知识可靠性。从《资治通鉴》《山阳县志》,到《东京梦华录》《马可波罗游记》等,正史、地方志、野史、博物馆材料、词典、图片影像资料、政府文件、报纸……沈小玲广纳博取,以此建立起写作的知识可靠性。如此以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使得书中的叙事、描写和说明文字,均带有强大的知识信息量,细节描写亦有了充分保证。如书中对淮安漕运总督府院和天津石家大院的描写,都是既有确切、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某些问题,亦有充分的细节描写。这种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是《运河2500年》成为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运河2500年》的成功,最主要的还是作者自我情感的投入。读罢此书,读者能强烈感觉到,书中有个叙述者“我”,而“我”的情感是如此的鲜明和热烈,以至在叙述、描写、说明、阐释、判断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会时不时地穿插进来,激活所面对的写作对象,或人,或物,形成一种“我”与对象、读者的情感对话。这种情感的汇入,就是对审美对象的创造和再创造,是作者打通知识性与文学性的关键。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作者所面对的运河是历史的产物,其中涉及对诸多历史人物、事件的回顾。既然有历史内容的描写,就难免会涉及作家自己的“看法”和评价问题,典型的就是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评价问题,作者借用唐人皮日休的诗歌,明确表达出对隋炀帝开凿运河功过是非的理性评价。而在对运河与《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名著之关系作描述时,作者无意中注意到,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环太湖流域,由于明清时期高度发达和繁荣,世俗化程度极高,人口稠密,造就了中国长篇小说特别是世情小说繁荣。事实上,明清之际中国长篇小说开始真正产生,也正与此有关。或许对沈小玲而言,不过是以《红楼梦》《金瓶梅》中的描写来说明运河流域淮扬一带的富庶,对中国长篇小说的产生与运河的关系的叙述只是无意的叙述,但无意中的发现,同样是发现。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2024-08-09 ——评沈小玲《运河2500年》 1 1 文艺报 content75891.html 1 流域、文明与知识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