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非
2015年,皮克斯带来了“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这部以“脑科学”为依托的作品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故事的设定让我们看到人的脑子里存在着一支情绪小分队,包括乐乐、忧忧、怒怒、怕怕和厌厌。时隔9年,续作《头脑特工队2》强势回归,成为2024年全球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系列作品以“设定”取胜,把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以及成长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用小人的形象,生动而具体地呈现了出来。
为了便于展开论述,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作品的基本设定,即人类大脑世界的构建逻辑。一是司令部,这一设计灵感来自下丘脑,看起来温暖舒适,是柔软的明黄色,记忆球暂时就储存在这里,直到夜间才滚入长期记忆。二是个性之岛,这代表着我们的基本性格,每个核心记忆都能点亮一座岛屿,比如温暖的家庭生活、同命运共患难的坚固友谊、竞技精神和冒险体验,这些核心记忆组成了我们性格中的骨骼和框架。三是抽象思维,可以将情绪和想法,从三维压缩成二维再到一维。四是造梦制片厂,这可以视为是一个杂糅好莱坞与娱乐综艺的嵌合体。五是潜意识,那里是阴森的深渊,封闭着很多被人遗忘的记忆球。六是记忆废墟,那里是深渊的垃圾堆,一旦丢失的记忆将永远无法被找回。
《头脑特工队2》的火爆与超高口碑表明,续作未必就是狗尾续貂之作,不少人甚至认为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事实上,《头脑特工队2》在笑点、脑洞以及思想深度上都较原作有更大突破。历来续作扑街成为魔咒,但这部续作却不落窠臼。《头脑特工队2》开始于《头脑特工队》结尾留下的悬念——操控台上写着“青春期”的红色警报灯。熟悉套路的观众在观看第一部时一定能够猜到,这一按钮必然是为续作所留。于是,《头脑特工队2》从小女孩莱莉进入青春期开始讲起,讲述了她步入青春期后,心理发生重大变化,同时遭遇人生挫折,产生错误心态,最终还是面对和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继而勇敢地做好自己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点是焦焦、慕慕、尬尬、丧丧、怀旧奶奶五个新角色的登场,它们分别代表焦虑、羡慕、尴尬、丧气、怀旧五种情绪。前作中,乐乐、忧忧、怕怕、恹恹、怒怒五位头脑特工代表快乐、忧伤、害怕、讨厌、愤怒五种基础情绪。特别是焦焦,它让每一个或主动或被动陷入焦虑的人产生了强烈共鸣。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天真烂漫逐渐成为明日黄花,想象的乐园坍圮破败,焦虑心态的出现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何渡过这一难关,更是人格形成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
乐乐以爱之名义,对莱莉不愉快的记忆弃如敝屣;焦焦也以爱之名义,强迫莱莉为了所谓的人生目标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不惜让她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事实上,乐乐和焦焦的做法都有失偏颇,莱莉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由自己来决定,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由他人越俎代庖。“勇敢做自己”是这部影片向大家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
《头脑特工队2》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头脑特工队》,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制作者利用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加入了新的角色。事实上想要反映焦虑,老角色怕怕完全可以胜任,甚至可以还玩一次因青春期让乐乐“黑化”的梗。然而制作者坚持引入新角色,就是抓住了观众心理。新角色的到来,让头脑总部热闹非凡,色彩斑斓,使得所有角色像是散落满桌的台球,让情节碰撞出更多的可能。其次,制作者在故事内核上颇下功夫,令故事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青春期的莱莉有一点早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不惜讨好他人,甚至背叛友谊。人应该不择手段实现目标,还是应该遵从内心勇敢地做好自己?这样的问题不仅青少年需要面对,成年人同样也要回答,这一主题显然比“小女孩因离开家乡产生心理波动”更加深刻。最后,制作者没有止步于原有设定,进行了大胆创新,增加了“个性树”“意识流”“深层秘密保险库”等新概念,特别是设置了“枕头城堡”——焦焦控制里面的工人在莱莉梦中放映投影,给莱莉以消极心理暗示,让她生成负面记忆……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新老特工的搞笑对抗,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头脑特工队2》并非全无遗憾,而且这类遗憾与前作相似,尤其是老特工脱困时过于“简单粗暴”的处理——不是有突然出现的角色施以援手,就是就地取材发现脱困工具,这些都与第一部中坐滑板车荡回悬崖的情节雷同。其实,在这类情节设计上,可以充分调动奇思妙想,把剧情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巧妙地融合一处,就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长大的过程就是复杂的情绪和记忆作用于大脑的过程,总的来说,“头脑特工队”系列作品把“无形”的情绪变为“有形”的形象,无论对于儿童观众还是成人观众来说,都是一部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