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铁牛——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纪实》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以下简称一拖)立项、筹备、建设和影响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这部5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部“共和国农机长子”东方红拖拉机创业的史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一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一个波澜壮阔的工业建设计划,被党中央列入议事日程,国家156个项目落锤定音。156个建设项目,古都洛阳就占了6个,让人更加兴奋的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把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厂厂址定在洛阳。于是,彰显着中国工业气质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滚珠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四〇七厂一字排开,在洛阳涧西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形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随即,一批批祖国的优秀儿女,从四面八方迅速向洛阳集结,他们为了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奔赴洛阳,投身到火热的生产和建设中。为奠基、为建厂,多少人流下了勤劳的汗水,涌现了许多英雄劳模,终于使六大厂矿巍然矗立在了涧西的土地上。
这是新中国工业的伟大创举,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精神和东方红精神的有力展示。走马上任的干部们,用曾经握枪的手,翻图纸、开机床。面对困难,创建者们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从加工出第一颗螺丝钉到建厂房、造机床,从没有图纸到组装出一台台拖拉机。研发过程中,一拖人用聪明才智、汗水和心血,历经曲折与磨难,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比预期提前生产出了第一台名为“东方红”的拖拉机,一拖人创造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神话。
在近70年的岁月里,一拖的东方红精神不断守正出新。一拖持续不断研制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加快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农机企业,真正扛起“农机长子”的责任,让“东方红”这一民族品牌熠熠生辉。这正是东方红精神的延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一个国家要建设现代化文明,就必须有工业文明的先导前行。18世纪的英国是如此,20世纪的美国亦是如此。东方的大国,在打破一个旧世界重新站立起来后才发现,我们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工业文明这堂课必须要补上才行。于是,包括中国一拖在内的156个工业建设项目如棋子般落户神州大地。世界工业重心的迁移和东方大国的崛起,这时隐隐然有了朦胧的轮廓线。
《东方铁牛》寄托了一拖人和关注一拖人的深厚历史情结。作者李芸霞是一拖退休职工,下过车间,做过后勤,她用满含深情的文笔,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让我们领略了20世纪50年代初洛阳涧西火热的建设场面,和几十年来洛阳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再次目睹了农机长子的风采。如今那些为数不多的、仍然健在的第一代一拖老人,谈起往事,总是热泪盈眶,为了建设新中国,他们离开了故土,把家永远安在了洛阳,他们当中甚至祖孙三代共同助力一拖,把中国的农机事业的发展繁荣,当成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使命。
《东方铁牛》一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历史,以广阔的视角还原了那段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还原了东方红拖拉机诞生的艰难过程,展现了上百名真实人物。其中既有杨立功、马捷、郑定立等一批第一代创业的优秀领导者,也有奋战在各个岗位的最前线的工人。尤为珍贵的是,作者还采访了20多位第一代创业者和他们的亲属,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为生动描绘第一代一拖人在那个艰苦岁月所展现出的东方红精神增添了无限光彩。《东方铁牛》的出版发行,不仅是对健在的第一代创业者的最高致敬,也是对已故第一代创业者的告慰、缅怀,更为后代子孙留下了难得的精神财富。
一个作家不仅要有才华、有情怀,更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近年来,能震撼人心的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见,究其根由,是作家不能深入开采和探究所书写的领域。实际上,当今中国的巨变,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令人欣慰和感佩的是,李芸霞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笔耕不辍的精神。她先是搜集史料,又从浩瀚的史料中披沙拣金,历时两年,通过扎实的采访和充满激情的写作,终于将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这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的担当与追求,看到了东方红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看到了一拖作为国之重器行稳致远的精神密码,看到了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既有时代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既饱含深情又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的出版,对传承先辈基因,赓续东方红精神红色血脉;对挖掘工业创新创造精神,开拓新质生产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也是对工人阶级、对劳动者奉献出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