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石若昕《住在冬天的姑姑》

用成长走出冬天

□汪 政

对儿童文学来说,有许多创作上潜在的禁忌,比如战争、暴力、死亡等等。即使写到了,它的表现方式也与成人文学不同,这是从儿童文学接受者的角度考虑的。然而,正因如此,反而给有心创新的作者提供了机会,比如石若昕的《住在冬天的姑姑》。小说的第一章就是“出事了”——知南的姑姑路冬云因自杀送医院抢救。路冬云是一名野外摄影艺术家,却被诊断患上了不治之症“渐冻症”,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疾病书写是文学的传统,借此可以探讨自然、科学、生命、价值、希望、爱等许多话题,但对于儿童文学来说依然不太容易处理。如果是正面书写,对于处在生命开始阶段的儿童来说,显然过于残酷,也超过了他们的心理与知识认知。如果是象征式的书写,孩子们在思想上又准备不足,不仅难以承受这样的哲学思考,在审美处理上也有相当的艺术难度。

姑姑已经行动困难,又没人照顾,身心状况都不适宜一个人生活,这个难题几乎没有选择地落到了知南家。但是,姑姑不愿意到知南家,既是出于自尊,同时,她还没有对命运妥协。最后,知南爸爸妈妈在有电梯的小区租了两套门对门的公寓房,又把在乡下的知南外婆老葛接来与姑姑住在一起。小说就在一个新的家庭组合中展开了叙述。当意外降临,当生活中出现了超过人们的认知与能力的事件时,常识显然不能带来理想的结果。要强的姑姑对这个新家一开始是怀疑的,有抵触情绪的。她很矛盾,似乎已经放弃了自己,又不愿意将这种放弃展现在他人面前,更不愿意别人因此而劝慰自己,使自己处在他人的关爱甚至监护之中。这是一种复杂的患者心理学,旁人的关心甚至帮助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新的伤害。那么,他们要如何处理与自己过去的关系?又如何面对自己当下的病体?

尊重、共情,让姑姑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未来并不只是死亡,她不只是被关爱,被照顾,她还是真正被需要的……这些都需要学习,更需要观察、体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用情去思考,去试错。这是生命间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是生命间的心灵抚慰与灵魂告白。从母亲一开始生硬地向姑姑请教摄影,到姑姑对知南摄影天赋的发现;从老葛一开始对姑姑事无巨细的照料,到姑姑将老葛引入都市生活,从知南对姑姑的害怕,到后来不自觉地将姑姑作为情绪的避风港……姑姑不仅将自己重新接入到了原本的正常生活,更让她发现了新的自我价值。小说的结尾也是小说的高潮。在姑姑的带领下,知南和老葛一起到菜场,通力合作,导演了一场情景剧。不但教训了张牙舞爪的欺负人的老太太,更是让老葛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找到了在城市生存的信心。一个本不愿意走出家门的病人,现在却坐着轮椅,在大庭广众下不惧别人的羞辱而“指点江山”,气势如虹,这是怎样的变化?

住在冬天的姑姑走出了冬天,这一场景与氛围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她们从冬天走进夏天,并将一直走下去,迎接下一个冬天。”她们自信地展望,“那肯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冬天。”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虽然温暖有力,但说不上圆满,因为奇迹并没有发生,姑姑没有被误诊,也没有出现神医圣手,灵丹妙药。这是生活的真实,也是作者一开始就给自己预设的难题,她要给出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方法不是善良的愿望,不是意外的情节,而是需要故事中的人们共同面对。作者认为,生命、疾病是孩子们需要认真上的一堂课,不仅是课堂上的生理卫生,而且是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是情感、意志、伦理、道德、智慧,是如何与疾病、疼痛相处,是如何重新安排因疾病而带来的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际关系。这是成长,是成长教育中分值很高的附加题。小说没有煽情更没有美化,在平静的叙述中,生活中不常见的面相被揭开,让我们看到,生活并不完美,我们总要遇到困难,甚至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比如突如其来的疾病、世俗的压力、子女的教育、城乡的差距……《住在冬天的姑姑》是一部不一般的成长故事。成长是永远的,任何人、任何年龄段、任何情境,都需要成长。

我们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敢于成长、善于成长,就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冬天,关键是我们能否走出去。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4-09-09 □汪 政 石若昕《住在冬天的姑姑》 1 1 文艺报 content76266.html 1 用成长走出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