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以此概括我艰难曲折的写作生涯名副其实。如果说,才华与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成为作家的两大基石,也就可以想象,一个并非天赋不寻常的人,在这条道路上行走所要付出的心血。截至今年,我写了整整20年,从早期的诗歌到后来兼事散文、小说创作,百余万字的作品,参差不齐、满意甚少,却常常使我百感交集。岁月匆匆,水流花谢,多少人的生命变成往事回忆直至遗忘,唯独写作者的生命,或多或少化作文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存在于时间之中。偏爱文学,是因为现实生活过于狭窄单薄,假如没有书籍、没有文字、没有写作,生命只会在日常琐事中流淌、荒废;文学使人变得丰富宽广,我们有限的生命因此感知到世界的深邃浩瀚,也在平凡人生中获得足够大的自由。写作时你就成为了主宰,指点江山、引领一切,阅读时你就是在旅行、在冒险,属于你的奇遇扑面而来。
蓦然回首,2004年李白故里江油那阳光绚烂的季节依然历历在目,彼时我还是稚气未脱、刚刚离开农村老家进城念书的高中学生。开学伊始,我的一首题为《归宿》的小诗被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并得到只言片语的赞赏。无心插柳的一次文学试验让我备受鼓舞,一粒种子就此悄无声息地在我这块略显贫瘠的小小角落扎下根来,寂寞的小草从此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长。这是我个人文学生涯的起点,多年以后我才终于意识到,大地上能够生长的,除去庄稼粮食、花草树木,或许还有生命中那些热血般沸腾的梦想。据说,川人的性格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是类似于冲出峡口的山洪,有些叛逆,甚至叛逆得瑰丽而惊人;其二如同终究会燃烧起来的湿木疙瘩,以忍耐性强著称;其三形如疾风中的劲草,富有忠勇牺牲的精神。我想,就文学创作而言,如果写作者在精神上拥有这些特征、这些品格,即使不是金子,至少也会像蜡烛、火柴或者萤火虫那样,发出自己的光芒。
文学是将个人情感与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是语言、思想与审美进行光合作用的创造性劳动,作品即是写作者自身对世界的经验、观察和想象。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张扬生命,兼具审美与道德的力量,引人向真向善向美,给人智慧、希望、信念和勇气。锲而不舍久于其道、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地耕耘而不在意收获,居于幽暗却努力在不被接受时能够扛得住,如路遥所言沉浸于创造和劳动而不是关注世俗的成绩和荣誉,以极其严肃的精神和态度投入文学这一广阔的艺术天地,在我看来,这样的写作者才配得上作家的称号。作家应该尽其所能,使自己变得丰富。
这些“文学观”并非一家之言,而是我近年来经过广泛阅读文学经典与多年的写作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所收获的“常识”,某种程度而言,它们也是我在写作中的自我要求。“白云总是喜欢堆积在高高的山峰上”,麦尔维尔长篇小说《白鲸》中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很喜欢。实话说,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理论素养较为薄弱,不会说金子般的漂亮话,不过,我始终相信文学创作要“慢”,还有,需要真心。何谓真心?羌族一则民间故事里说,有人到寺庙里做和尚,因为虔诚,他打扫寺庙的时候,连那些菩萨都要挨个起来让座,就是见他“真心”。
2021年早春动笔,2023年收尾,前后耗时三载,我完成了个人的首部长篇小说《尔玛史诗》。这部小说以民族史诗经典为主线,重述一个古老民族的心灵传奇,再现民间丰厚深邃的情感与智慧。这是我在创作上寻求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写作过程也是我深入民间文学宝库、扎根传统文化遗产的学习过程。往昔,我的写作多是植根于川西北“断裂带”那些我熟稔于心的乡亲父老的生存景况,《尔玛史诗》则是我吮吸民间和传统文化甘露、挣脱“小我”的蜕变之作。长篇的写作让我洞悉到一个秘密,那就是,一个人来到世上,不只是白白地走这一遭,而是为了某件事。但愿找到这件事的每个人,都幸福,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