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广东打工,由于热爱文学、热衷文艺,厂里却看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报刊,所以我决定用微薄的薪水自费订阅。
到了邮局后,我翻看着报刊名录,发现了《文艺报》,了解到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文学艺术类报纸,创办于1949年9月25日,得到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茅盾、丁玲、冯雪峰、张光年、冯牧等文学大家曾领军《文艺报》。新中国的文艺风云与《文艺报》密切相关,历史奠定了《文艺报》在中国文艺界的影响和权威地位……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即订阅了一份,之后便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报纸的到来。
由于《文艺报》是在北京编辑出版的报纸,而我身在广东,路途遥远,再加上当时发行渠道没有如今便利,所以收到报纸的时候,往往过了一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热情和对报纸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厂里人多,等我忙完工作去门卫室拿的时候,往往被告知报纸已经被人拿走阅读,让我自行去找人讨要。
于是,我不得不串车间、串宿舍地到处寻找,就这么阴差阳错结识了更多工友。其中不乏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彼此志趣相投的,经过交往,大部分都成了知交挚友,这也算是我订阅《文艺报》的一个额外收获了。
由于自费订阅《文艺报》,我成了厂里的“知名人物”。当时的第一代打工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厂里急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管理。老板觉得我有文化基础又热爱学习,所以破格提拔我当了主管。对于我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完成工作的同时,带领更多同事工余读报、业余学习,提高了大家的文化水平。我订阅的那份《文艺报》,也因此成了大家学习的教材。
受我的影响与启发,不少同事喜欢上了读书看报,我更是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在广东打工期间,我先后出版了《管人笔记》《尖刀团队特训记》等图书,参与撰写了广东电视台《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分集剧本。如今,回到家乡河南郸城的我,先后加入了郸城县作家协会、周口市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创作出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级奖励。2024年3月,我单独创作的院线电影剧本《桃李春歌》更是通过国家电影局审核,进行了立项公示,进入了紧张的筹拍阶段。
这一切,都源于当初我在广东打工时,订阅的那份《文艺报》——可以说,是《文艺报》伴我走过了青春,为我的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我非常感激《文艺报》。在《文艺报》创刊75周年来临之际,我把这段往事写出来,我想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文艺报》!祝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行各业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佳绩,拥有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