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文学事业创新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刘鹏波 康春华 罗建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创造,为文化的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文学创作、文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中国作协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提出“新时代文学”重大命题,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准确识变、主动应变,敏锐回应、大胆运用新技术条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心怀天下,放眼全球,更加有效地展开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让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释放潜能、重塑地位、彰显价值,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新局面。

十年来,文学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创新在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全局中的核心作用,主动应对新变化,研究新特点,树立新观念,不断增强文学的吸引力和传播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学生活的新期待。文学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动力更加强劲、精神更加昂扬。

响应时代之变,彰显文学价值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科技变革日新月异,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发展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着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推动着各艺术门类、思维观念、文体样式等的互融互通、双向赋能。文学,如何回应时代新变?

2022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隆重举行。从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开始,以四大文学奖颁奖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通过与广播电视台、互联网平台的充分合作,以隆重典雅、形态丰富、传播力强的大型文学主题盛典,表彰国家级文学奖项获得者,表达对文学的敬重、对读者的尊重,让文学以更为生动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彰显文学的价值和尊严。

“盛典犹如一把火炬,照亮了文学跋涉者的征途,鼓励大家更加自信地向高峰攀登;它不仅让中国文学‘出圈’,更让中国文学出色、让中国作家出彩。中国文学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辽阔的远方。”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获得者丁晓平的话,表达了亲历这一文学盛事众多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自豪之情。

网络文学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空前增多,成为受众面广、关注度高的文艺新领域,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2亿人,新时代网络文学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大批优秀科幻科普作品不断涌现并产生广泛影响力,呈现出多元共生、精彩纷呈的景象,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激发着人们探知未来的兴趣与热情,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网络文学与科幻科普文学,比翼齐飞,体现了文学与技术之间的深层互动,共绘着时代生机勃勃的文学风景。

电视剧《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引发多方面效应,“跟着文学去旅行”成为社会生活新潮流;话剧《主角》《生命册》、舞剧《红楼梦》等源自文学作品的优秀舞台剧常演不衰,取得不俗的艺术口碑与市场效应;《文学馆之夜》《文学的故乡》《我在岛屿读书》等文化类专题节目,通过多样化的拍摄手段和呈现形式,为经典文学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形态丰富的文化产品充分展现着文学的“母本”作用,促进新时代文学的多维发展。

重塑文学与读者的关系,积极呼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中国作协举办的作家活动周“名家零距离”系列活动中,基层作家与知名文学作家面对面,交流探讨文学创作的心得和困惑,场外读者、观众也能通过直播聆听莫言、梁晓声、刘震云等知名作家分享创作故事和文学感悟;《人民文学》《收获》相继联手“与辉同行”扩大发行,在直播间分别订出198万册、52万册,实现刊物订阅量的历史性跃升,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极大提振了文学的信心;《诗刊》《十月》《花城》《天涯》等刊物主动适应数字化趋势,开办公众号、开通视频号,入驻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培养文学主播,打通文学与读者之间的通道,让文学以更为生动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打破文学领域的“自我循环”,持续深化与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以及多家影视平台的合作,向中国电视剧大会、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等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召开“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座谈会,举办“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推介会,关注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融合共生的前景和路径……优质文学资源“破圈”传播、“跨界”生长的趋势加快,文学提供的经验、想象与故事,有效滋养了更多艺术门类和文化产业。

十年来,文学界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学+”的开放姿态和巨大包容力积极融入新的传播环境和产业格局,实现文学产品生产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极大提升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新时代文学蕴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文学创新源泉竞相涌流。

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新时代文艺发展新方向。

十年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让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迷人光彩,为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共融的世界文化生态,贡献出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用文学的独有方式推动文化交往交融、文明交流互鉴。

初夏的西湖,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来自金砖成员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等国的诗人们,与中国诗人一道漫步西子湖畔,青春同行,歌咏言志。7月18日至24日,“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在杭州和北京两地举办。学术对话、座谈会火花四射,长城下的诗歌朗诵引人入胜,“同写一首诗”抒发青春梦想……丰富多彩、与众不同的交流活动给金砖诗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诗歌将我们永远联系在一起。”沙特阿拉伯诗人胡达·穆巴拉克感慨。此次诗会以诗歌为媒,传递青春的诗意,让外国诗人们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促进了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近年来,中国作协坚持聚焦党和国家战略所需,主动应对国际交往交流新形势,充分发挥文学对外交流的独特作用,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中国文学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南京、南宁、成都相继成立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外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等共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助力“民心相通”,打造“文明之路”;东盟青年作家走进中国,亲身体验中国社会人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东盟、欧洲等地区,同当地作家座谈交流……一系列促进国家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文学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工程,为世界了解今日中国提供更鲜活更丰富的故事和内容;“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向海外读者推广中国文学作品;“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以丝路为纽带,促进世界各地作家们的友好往来;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图书成为亮丽风景,通过对话交流、作品推介等形式,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越来越多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优秀作品,展现在世界读者面前,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

网络文学正成为新时代文学“走出去”的新景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生力军。以“多彩亚洲 精彩世界”为主题的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表彰表现突出的网络作家和网络平台;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培训班、中华文化走出去座谈会、网络文学产业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提升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能力;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海外传播榜单,亮出网络文学出海的新成绩……

中国作协积极推动“网文出海”,统筹协调重点网络文学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充分发挥网络文学跨越国界、联通世界、直抵人心的优势,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海外访问用户约2.3亿。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还引领文学新模式与生态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学注入中国动力。”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说。

广泛团结凝聚作家,培育文学新力量

“中国作协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潜心创作、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中国作协的大门永远向广大会员朋友、向文学界的朋友敞开。”在2023年3月举办的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第1期活动的欢迎仪式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向广大作家朋友发出邀约,邀请大家回作家协会感受贴心和温暖,共话梦想与荣光。

这是中国作协重点打造和推出的全新文学活动,旨在凝聚“文学一家人”的情感力量,建设温馨和谐的“作家之家”。一年多来,来自各行各业的作协会员被邀请参与其中,有外卖员、快递员、保洁员,也有农民、牧民、煤矿工人;有常年深耕文学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前辈作家,也有初入作协、前程似锦的青年写作者;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连缀起温暖美好的文学之旅,让无数作家留下难忘记忆。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在中国作协的引领下,各级作协纷纷开展“作家回家”活动,接力传递作协组织温暖,将更多喜欢文学、关心文学的人团结到作协组织周围,让作协真正成为了让广大作家信赖和眷恋的家园。

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为作家们的成长成才铺路架桥,不断壮大中国文学有生力量。会员吸纳、作家培训、座谈研讨、项目扶持、奖项激励……立足于让党的文学事业永续发展、薪火相传,集作协组织之力,注重发现富有潜力的青年作家、基层作家与新文学群体,主动吸收各领域优秀文学人才,新时代文学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

十年来,中国作协新发展会员7448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作家近2600名,会员结构不断优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作协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充分发挥鲁迅文学院“作家摇篮”的功能,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作家、网络文学作家、少数民族作家等重点领域作家培训班,与地方作协及兄弟单位联合开展培训活动,与北师大联办作家研究生班,提升作家培训的规模和水平……一系列有力举措,进一步团结凝聚起文学界的广泛力量,培育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沃土。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今年9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73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工作者代表,以青春之名齐聚一堂,赓续中国文学的光荣传统,畅叙新时代文学的美好未来。

十年来,文学界坚持把加强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学事业的“百年大计”,培养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品行、深厚艺术修养、蓬勃创造力的中国文学新力量。广大青年作家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积极做伟大时代的在场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人民心声的表达者、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建设者,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各报刊社网扩大视野、目光向外,给予青年作者和基层作者更多关注和扶持,为文学新人、文学素人的成长创造更多机会,让更多怀抱文学梦想的写作者成长成才。越来越多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加入到文学创作的行列中,为新时代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文学创作空间广阔,文学活力无限。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新时代文学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书写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绚丽新篇章。

2024-10-14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文学事业创新发展纪实 1 1 文艺报 content76553.html 1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