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

京杭笔记

□年微漾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1 深夜的西湖暑气蒸腾,我的母语正隐隐发烫。从一场家宴离席,来赴诗友之约,已是晚间九点半。在北山路边的一间小书店里,十余人喝着小酒,或品茶寒暄,这时不知是谁提议要夜登宝石山,据说那儿有个地方能俯瞰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城,众人便欣然应允。

不多时来到保俶塔下,再往前,道路越逼仄。穿行在低矮料峭的岩石间,四面树影层叠,幽暗难辨,只有手机自带的光源在随风摇曳。待拨开乱石,终于有依稀人声,正曝在峰顶的月光之下。极目四望,则夜色温良,满城山水一览无余。

记不清是第几次来杭州了,而这样的体验前所未有,由此联想起诗如险境,一寸险,一寸难。在词句中的探索并不见得比在自然间的问道容易,大多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声音必泯然于众;有时剑走偏锋,独辟蹊径,却又可能钻进死路,耗神耗时亦需折返重来——在“众”与“独”之间的警醒,“通”与“绝”之间的敏锐,要靠无数次的练习去实现。

2 望日的月光哄睡了西湖,午夜时分,发生在同龄人间的聚会和朗诵都相继告一段落,接回大家的是浓重的睡意。有两个夜晚,躺在酒店宽大的床上,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后来索性穿衣出门,扫一辆停放在路旁的共享单车,加入夜骑的人群。

沿着三台山路往北再西折,穿过漫长的五老峰隧道,迎接你的是满觉陇路艰难的坡段。为什么执意要上坡?那里有一处烟霞洞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寻访国保十余年,靠的正是写诗时的毅力与执着。每到一座新的城市,总有这样的感觉:那些散落天地间的古迹,仿佛都在向你发出召唤,它们默默忍受着的等待,也只是为了与你达成相会的一瞬。

道阻且长,有几处陡坡令人筋疲力尽,只好下来推车,这时若有素昧平生的夜骑者路过,都会侧身鼓劲打气。就这样在陌生人的擦肩和鼓舞下,一路摸到目的地,完成了打卡。许多年后,也许一段旅途与其他千万程并无二样,但属于一座城市的温情却会予人隽永的回味。

3 中外嘉宾在同一艘船上游西湖,坐在对面的是南非诗人伊诺克·施申格。初次见面,非洲人展现了天生的热情,因此在短短几天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外国诗人各具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穿着,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位交流较多的外国诗人是来自印度的高塔姆·维格达。早在诗会开始前,我就已对他诗句中的“我的斗争和蝉一样古老”过目不忘。他自称是一位种族主义反抗者,其创作也大多围绕着这样的身份认同展开。

在许多次主持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的线上直播中,我们也曾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即一位诗人在处理诗歌题材时的自我认知。在我看来,很多人在写作前,对自我的体认往往是不清晰或是没有的,这样写作的弊病就是徒有词句而无真情;若是纵观他的所有作品,其风格和志趣也无法统一,难以令人信服,甚至可以归为无效写作。只有在创作前,怀揣着强烈的自我身份认知,一位诗人才能在笔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意景观,同时又与其他人有所区分,这样的写作也才有走向经典的可能。

4 有两个午后,分别与肖水、侯磊兄去看大运河。巧合的是,杭州的拱宸桥是大运河的南端,而北京通州则是大运河的北起点。从杭州到北京,不仅是诗人和诗意的南北迁徙,更是一项伟大遗产在眼底奔走数千年的绝妙隐喻。

有时脚步对大地的丈量,相较于书本,更能激起我们对家国情怀的共鸣。在广袤的六合八荒和历史场域间,无论得意者的舒啸或是失败者的喟叹,大英雄的功业还是小人物的生存,都能在古迹中找到蛛丝马迹。人生草草不过百年,代代相承的是他们关乎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苦苦冥思与追寻。

2024-10-16 □年微漾 1 1 文艺报 content76582.html 1 京杭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