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贺老的《回延安》,眼前就浮现出诗人俯身拥抱黄土地的动人情景……龙年春节刚过,我意外接到贺老秘书电话。很快,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熟悉亲切的声音,竟是贺老亲自在说话:“培元同志,有件事我得麻烦你。时常有记者问我当年回延安的情况,这方面你清楚,也写过文章,今后再有采访记者,我就让问你,如何?”我心里高兴,连声说好好好。
接到这次会议的参会通知,我心里十分激动。数十年间,每次同贺老见面交谈、聆听教诲,特别是数度在延安接待贺老,那动人的情形,一幕幕当即浮现眼前。“我年龄大了,时常会在梦中回到延安。延安永远是我的家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毛主席《讲话》精神,永远都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指路明灯。”作为革命圣地延安走出的一代文艺大家,贺敬之不止一次讲过类似的话。那年回延安,我给老人家预备了遮阳帽。那帽子恰巧是红色的,贺老接过帽子看看,然后戴在头上幽默地说:“这顶红帽子,我愿意戴。”逗得大家都笑了。5月23日那天,我征得贺老同意,组织了记者集体采访会。会上贺老结合创作回忆当年,深情表达了一个文艺老兵对毛主席《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记得有一次,在延安大学礼堂,贺老分享了自己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并应邀朗诵了《雷锋之歌》等作品,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看见有些同学都感动落泪了。贺老及其诗歌的不朽魅力,来自坚强的党性和人民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回顾贺老85年创作经验,我的体会是,贺敬之首先是革命者是战士,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他和他们那一代从延安走出的大批文艺前辈一样,是首先解决了对人民的立场、感情问题,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然后才放声歌唱的。可见,这正是他这棵社会主义文艺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的根本所在。他用自己85年的文艺创作实践和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证明了一个铁的事实:贺敬之热爱人民,人民热爱贺敬之。这也是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根本所在。
(作者系国务院原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