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是命脉,好读者是至亲。”刚刚结束的“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中,一场来自读者与作家、编辑的面对面座谈交流,成为一个深情而动人的乐章。《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举办3年来,收到众多读者的热情反馈,在有力助推刊物发行成效的同时,也不断拉近了刊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彰显了文学的价值。
新媒体时代,文学依然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体。文学期刊如何向更广大读者“寻亲”,更好地贴近读者、提高办刊质量水平,有效发挥文学期刊在文学创作、文学生活和全民阅读方面的引领作用,是摆在文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年轻态表达,跟上时代的律动
“快来看看作家们的MBTI人格,你是哪一种?”“《作品》喊破喉咙,亲爱的你请订阅2025的我”“长江春水绿堪染,文学不负有心人”……年末,《十月》《作品》《长江文艺》等诸多文学期刊杂志以耳目一新的宣传文案,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年轻读者群体崇尚个性,渴望获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内容。《十月》杂志推出“MBTI人格与文学”的策划,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风靡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为“暗号”,发掘16种人格类型代表的经典作家,并推介当代作家作品,鼓励读者“来探索,发现专属于你灵魂的文学表达!”不少读者留言“追更”与自己MBTI相同的作家创作,表示要“迫不及待找来看看”,并直呼《十月》“太懂年轻人的梗了”。
就传统而言,读者需要通过邮局订阅文学期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传统发行渠道萎缩、阅读场景多元化等的挑战,不少文学期刊求新求变,探索新的发行方式。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积极搭建新媒体传播渠道,在夯实文学受众“基本盘”的同时,以优质的文学内容吸引互联网时代的潜在读者。
编辑部直播、图书市集摆摊、运营新媒体平台矩阵……许多文学期刊加快新媒体探索步伐,以生动活泼又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触达各年龄段读者。谈及策划“MBTI人格与文学”的初衷,《十月》编辑部主任赵文广表示,“有趣”对年轻人而言至关重要,“趣味性指向当下的生活和现实,这也是文学生活的重要方面。在杂志内容和读者之间寻找这样的交集,可以使文学的机体受到生活的拉动”。文学期刊不仅要以新的举措吸引读者,更要“活动我们的筋骨,跟上时代的律动和体量”,推动文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和更广阔的现实。
《天涯》主编林森认为,文学期刊要有读者本位意识,要让征订变得便利,“多一两个步骤就会把读者的征订热情给浇灭”。他表示,编辑本身更了解本刊的内容情况,编辑团队“下场”直播,成为互联网平台的“知识主播”“文学主播”,可以推动纸质刊物的优秀文学内容进入读者阅读视线,在互联网芜杂的空间中为读者带来文学审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我们在直播过程中不断摸索和调整。爬升阶段必然是煎熬而痛苦的,但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必然还会继续往前走。”
开门办刊物,“留言区”变“文学交流区”
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不少文学期刊积极拥抱变化,拓展着人们的文学阅读趣味和空间。比如此次征订季,借助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度,《花城》杂志在征订季为读者送出了作家书签和文创周边等,受到读者的欢迎。“花城杂志”作为最早入驻小红书的文学期刊账号之一,入驻首条笔记涨粉超过2000,账号最高赞是以“实习猫宋不走”口吻写的萌趣“编辑部打工记”,向读者介绍《花城》杂志的投稿指南。目前,《花城》杂志运营有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微博和“花城文学课”视频号,这些账户既以年轻态的方式吸引读者关注,也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的文化知识分享平台,让优秀的富有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的文学作品不断扩大声量,获得更多关注度和曝光度,让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之间形成更紧密的文学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新媒体平台的算法引导和流量扶持下,出版社、文学期刊关于写作技巧分享、文学经典推荐、编辑部日常工作等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受到越来越多年轻用户的喜欢。不少文学期刊杂志在常态化的内容推送之外,精心策划文学的新媒体选题,将栏目设置、来稿反馈、选稿标准、日常趣味等以“唠嗑”“闲聊”的方式向读者分享,以“开门办刊物”的友好姿态,突破纯文学期刊的固有“圈层”,增加文学的流动性和新鲜感。
许多文学期刊的“留言区”成为了文学交流鉴赏的“互动区”。比如在一些文学期刊的小红书账号下,读者们分享阅读当期作品的读后感,交流关于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心得体悟,甚至打卡日常文学创作的情况。有的读者在投稿时询问关于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技巧的问题时,获得编辑的耐心答复,读者留言说:“编辑给我们这些写作者指路,让我们有了方向。无论投稿结果如何,对文学的喜爱,彼此的真诚与贴心是最难能可贵的。”
文学期刊通过新的传播形式,在云端让编辑与读者真正相遇并进行没有“时差”的实时互动,有效拉近了作者、读者和编者的距离,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引导作用,在新媒体平台涵养了健康优良的文学生态。
优质文学内容是重塑引领力的关键
发行渠道的拓展离不开优质的内容吸引力。文学期刊的立身之本,依然在如何挖掘和呈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质文学作品。今年8月,在由《花城》杂志和《当代》杂志主办的“重塑文学期刊传播力与引领力”全国文学名刊编辑交流会上,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期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增强传播力的话题。许多资深文学编辑都谈到,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文学期刊依然是文学的精神家园。文学期刊的使命,依然是寻找伟大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探寻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编辑的主要职责依然是努力发掘和刊发有思想深度、艺术创新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紧密关注时代议题,捕捉时代精神最为合适的文学表达。
文学杂志首先要坚持文学性的高要求,优质文学内容是重塑引领力的关键。《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谈到,文学期刊要有自己的担当,以对时代、历史和语言负责任的态度,鼓励作家的创新表达。“文学期刊要用最优质的文学内容以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如果文学传播恰恰是没有文学内容的传播,那么它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强大的内生动力,有危机意识,更有思想的自驱力和创新能力。只要有相应的条件,就会生发新的面貌。”谈到文学传播的效力和影响力,《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如此表示。
顺应媒介环境变化,建立更具有互动性的交流机制和文学生态,文学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大有可为。正如《青年文学》主编张菁所言,如何做好文学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本身就是一项专门的新学问,既要提炼刊物自身的精华,提供优质的、具有辨识度的文学内容,又要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与心理感受,借助各方合力,多样态传播优质文学内容,让新的媒介为优质的文学内容充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