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中国作家“广西文学周”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举行

本报讯(记者 罗建森 教鹤然) 11月14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广西作协共同主办的中国作家“广西文学周”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10余位作家走进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通过文学对谈、文学讲座等形式,与广大师生进行交流。

在广西大学,徐贵祥、杨克、葛水平、田耳、阿舍围绕文学创作的动机与经验,文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文学与故乡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徐贵祥谈到,要成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对文学、对写作有充分的兴趣,其次是这份兴趣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进行长期的写作训练,才有可能取得成绩。杨克表示,文学创作中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思想和情感是第一位的,写作者应当更多地去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写出的文字才会具有更厚实的文学质地。葛水平谈到,作家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书写童年、书写故乡,先天的天分加上后天生活的丰富滋养,共同形成了进行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田耳认为,故乡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不同年代的人对故乡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人生轨迹的拓展,对故乡范围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乡愁也因此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阿舍谈到,每个人的文学观都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都是共通的,“作家的眼光应当放开一些,从文化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观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各民族间搭起文化的桥梁”。

在广西民族大学,王跃文、柳建伟、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李约热等就各自的文学道路和创作理念进行了分享。在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流行的时代,王跃文仍然坚持用舒缓的节奏去讲述故事,用柔和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细腻地描写乡村的风俗、风物、风情和风景。“当我们站在当代、面向未来的时候,应该更多弘扬人民性和民族精神,才能彰显文学的价值与尊严”。柳建伟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读适合该阶段的书,在最“紧要”的青年时代,要多看能给人鼓劲儿的书,这样才能迎着时代的巨浪“突出重围”。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谈到,从《额尔齐斯河小调》开始,她一直在寻找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打开地域的通道。地域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作家要通过地域性叙事,把共有共享的文化资源发掘好、转化好、表达好。李约热表示,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下乡扶贫的两年经历,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脱贫工作给予了他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他的写作更有方向感。

“作家要在时代的前沿凝视故乡,要在土地和经验里扎根。乡土可以解放作家的感官世界,让小说写得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关仁山在南宁师范大学谈到,人的情感、观念、心灵之变与“精神还乡”是作家认知新时代文化新变的重要切口,当代作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经验,如何将乡村振兴中火热沸腾的生活转化成文学意象。

“小说创作要先‘悦己’再‘悦人’,写出的故事必须要能说服作者自己,才有可能感动读者。”龙一在广西艺术学院从自身经验出发,讲述了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在他看来,小说创作首先要有极强的信念感,写作者要以创作优秀作品为目标,不断坚持写作。“目前影视改编较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大多拥有强大的故事内核,创作者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突出创作特色,让读者耳目一新。”

2024-11-22 1 1 文艺报 content77057.html 1 中国作家“广西文学周”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