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外国文艺

在人类情感的长河里

——读《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

《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美】赛珍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段怀清

1980年代以来,赛珍珠及其作品,重新进入到当代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女作家和她的那些中国叙事小说,再次引起中国读者对于赛珍珠及其文学的关注,包括当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的阅读兴趣。不过,囿于版权等方面的原因,1980年代以来赛珍珠作品的汉译,虽有成绩,但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突破性进展——赛珍珠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和文体实验的积极探索者,除了长篇小说,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戏剧剧本、童话故事等方面,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就此方面的汉译而言,与读者的期待显然还有不小距离。

令人多少有些欣慰的是,旅居海外的译者范童心,这几年持续翻译赛珍珠的短篇小说并在国内文学期刊先后发表。现在,她翻译完成的《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作品选收录了9篇短篇小说,这9篇短篇分别选译自赛珍珠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即《〈结发妻〉及其他小说》和《今天和永远:关于中国的故事》。

按照赛珍珠的说法,9篇短篇小说《归乡》《教学》《老母亲》《难民》《王龙》《天使》《阴雨天》《争吵》《心归故里》都是关于她所熟悉的中国和中国人的。

情感问题,尤其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民族国籍、不同语言文化的个体及其彼此之间的情感问题,尤其是情感矛盾和情感冲突,是赛珍珠早年小说书写中的一个常见题材和主题。而她的那些小说文本,亦因此而正面描写并呈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敏感性和复杂性。事实上,赛珍珠笔下的那些人物及其命运故事,多少都跟他们的个人情感、情感反应以及情感心理有关。

《归乡》一篇,是赛珍珠的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写作尝试。这固然与赛珍珠个人的生活经历及生活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赛珍珠对于这种跨国际、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情感婚恋关系中的个人行为、复杂心理以及更深层的动机与反应机制,几乎一直保持着一种思想上和文学上的敏感及敏锐。《归乡》中玛蒂尔达与阿成的恋爱与婚姻悲剧,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阿成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的这一教育背景,以及里昂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当地法国姑娘婚恋,这在当时法国社会以及中国社会,都是广为人知的——在1920年至1949年之间,随着现代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类似于该小说中的这种跨国恋爱和跨国婚姻亦越来越常见,其中显然有令人羡慕的神仙伴侣,当然报端也不断会传出婚恋失败的怨偶绯闻。从小说的角度看,尤其是小说艺术的角度,《归乡》并非无懈可击,事实上也并非每一位读者都会对这种语言和叙事风格产生兴趣或喜爱,但对于这种跨国婚姻中的个人——一对曾经走近彼此,但又最终还是退回到各自民族、文化和语言内部的爱人——及其当下情感、心理以及存在状态,应该还是会产生一定关注和阅读兴趣的。

相较而言,《教学》无疑是赛珍珠短篇小说中一篇引人注目的精品。小说题材依然是她所关注并常写的:不同语言、文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之间的接触交流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并引发什么样的“反应”,这些“反应”产生的结构性的、深层的情感机制、文化机制以及价值信仰机制是什么,个人又是如何尝试着一点点地走出自有、固有的文化圈,走进一个之前并不熟悉的“新空间”“新状态”以及“新境界”的。

《教学》直接地、同时也不乏勇敢地正面描写了来华传教士与他们的异国“弟子”亦就是教会学校的中国女学生之间的交往,这在当时的教会内部,尽管不能说是一个绝对“禁区”,但显然也并不会得到教会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小说分别从“教”与“学”两个角度,一方面描写了一对传教士夫妇视野中的中国女学生还有她的丈夫及家人,同时又从教会学校女学生如兰的视角,描写了她对教会学校的教育、对传教士夫妇以及对自己丈夫和新的家庭生活的极为独特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认识及自我实践。

小说甚为巧妙地将教育、语言、文化、行为方式以及情感、价值乃至信仰等诸多要素,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这两对夫妇的日常生活之中,又通过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以及对话描写,勾勒出几位鲜活生动的人物,尤其是如兰这个讷于言而慧于心又敏于行的青年女性形象,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对于相对激烈的情感反应与情感表达,包括情感对立与情感冲突,赛珍珠在小说写作中显然表现得更为熟稔和驾轻就熟。上面两部作品都写到了较为激烈的一方,以及相对沉默或者沉闷的另一方。而值得注意的是,《归乡》中的归国留学生阿成,以及《教学》中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如兰,在小说中都处于相对“保守”的一面,对应的分别是玛蒂尔达的激烈的、持续的情绪爆发,以及传教士夫妇的“教养”与“文明”。但两部小说又都通过另一方即阿成的“寡言少语”以及如兰的“慧心自觉”,对于来华西方人的视角与立场的自以为是的“公正性”与“优越性”及“文明性”,自然地进行了质疑和消解。

小说译者范童心在“译后记”中有一段文字,从读者尤其是当下读者的视角,对赛珍珠小说的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释:赛珍珠的作品中总有一些东西,能够让读者跨越这一百年的时光找到共鸣,或感动、或无奈、或皱眉、或扼腕痛惜、或会心一笑……比起长篇小说里宏大史诗一般的场景,赛珍珠的短篇似乎更着重于刻画普通人的生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活而立体的形象,鲜见脸谱般的好人或坏人。我们在其中看得到一百年前赛珍珠刻画的人生百态,也看得到我们自己,还有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上述文字,亦可谓知者之言。而《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的翻译出版,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这种“知者之言”的另一种表现。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2024-12-04 ——读《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 1 1 文艺报 content77229.html 1 在人类情感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