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外国文艺

瓦尔泽的艺术评论诙谐而敏锐

□吴 笛

《观画:瓦尔泽艺术札记》,【瑞士】罗伯特·瓦尔泽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年10月

其体积感的缺失——若是你特意关注这一点的话——是显而易见的;但其着意之处是轮廓,是一种可能经年累月的对绘画对象的琢磨。比方说,这个人会凝视着这些既普通又奇特的水果,看上好一阵子;他专注于它们的模样,那紧致地包裹着它们的表皮,它们的存在中奇异的平静,它们欢笑的、发光的、亲切的样子。 ——瓦尔泽评保罗·塞尚《有苹果的静物画》

如此质朴却又如此高贵,如此静默却又如此动情,美得令人心醉却又如此谦逊。就是这幅阿尔勒女人的画像,让人想就这么随意地、带着请求和疑问走近她。这个女人作为画家的模特,作为参照的典型,残酷的生命之谜以她的形象显现。 ——瓦尔泽评梵·高《阿尔勒的女人》

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的艺术评论集《观画:瓦尔泽艺术札记》近期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呈现了罗伯特·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书中收录了25篇随笔,行文自由洒脱、诙谐幽默,每一篇都彰显了瓦尔泽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的情感。

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德语作家、诗人,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之一。他14岁时离开学校,从此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当过银行职员、发明家助手、秘书和抄写员等,同时创作小说、散文和诗歌。

瓦尔泽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瓦尔泽始终坚持: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这批随笔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书中,瓦尔泽不仅触及梵·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已经让他对这画作如此熟悉,于是他继续写了下去,不用一词一句地写着,一直深入那无人理解的夜里。”

瓦尔泽喜爱在夜晚或森林里散步,他也热衷于在艺术作品之间徜徉漫步。他说:“绘画……是奇迹,是童话,甚至是故事——虽然它们什么情节都没有讲。色彩和线条会以更可爱的方式来讲述——没有语言,只有气味和声音在说话。”

《观画:瓦尔泽艺术札记》的译者陈思然在译后记中谈到,想要系统地介绍罗伯特·瓦尔泽是困难的,他本人与他的写作一样,似乎一开始就选择了拒绝被“系统”化。在卡尔·塞里希陪伴他散步、得以记录下与他的谈话之前,他在50多年间至少搬过80次家,但他在这80个地址之间留下的痕迹,除了少量书信,几乎没有任何详细的同时代记述可查。

可以说,瓦尔泽是字面意义上“在写作中生活”着的人,他丰富的生活体验不断地与他的写作交织。他在作品中自我剖析、自我表白、嘲弄自己、赞美自己、质问自己,一直深入到最冷酷的精神分析师也无法触及的领域。他的自我观察是如此有侵略性,以至于他有时会突然转向一种防御性的伪装,以复杂、隐晦,充满比喻、反讽和顾左右而言他的叙述,将自我包裹在修辞和意象的谜团里。这种坦诚与神秘化并举,在“自我隐藏和自我揭示”之间不断摇摆的“自传式虚构”正是瓦尔泽一生精心经营的标志性叙事。

2024-12-04 □吴 笛 1 1 文艺报 content77231.html 1 瓦尔泽的艺术评论诙谐而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