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是在一座海岛上,我们一行人沿着一条部队营区边的沙土道路走向海岸,远处海阔天空,深蓝无涯。边走边随意闲聊之际,身边相伴同行者突然跟我说了句话:“我父亲有很多很特别的故事,都不能讲。”令我一愣,一时以为听错了。同行者比我年长,曾经是一方重要领导,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业余从事散文创作,我们相逢、同行于那次采风中。他告诉我,有一年他带着一个地方经贸文化团组跨海访问台湾,当地朋友偷偷对他说:“他们很注意你。他们知道你父亲以前是干什么的。”这里说的“他们”就是对方的“特勤”,总是藏得很深却无处不在。跟我交谈的这位年长同伴的父亲听起来似乎很普通,职务不高,无声无息,在终老于家乡之前,只是闽南小县城里一个小部门干部。很少有人知道老人曾在一个腥风血雨时期,在海峡对岸祖国那座宝岛上从事过秘密工作,于恐怖环境里出生入死,有着一些至今未能公开、身为作家的儿子也无法记叙的惊险故事与重大业绩。这一类人物时下被人们称之为“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巨大的想象与表现空间。像我这样年纪,生活于海峡此岸者,对两岸关系数十年变迁和祖国统一进程有着非常直接的感受,亲身接触和听到的相关故事非常之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它也成了我在小说创作中多次涉及的一个题材领域。在《深蓝》这部长篇小说里,我试图有别于以往,从更独特的角度打开,将视野和场域从海峡扩展到大洋南北和深远处,将关注往昔的一个点扩展到一个历史阶段,所描述事件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直至改革开放。我理解这也是一个“走向深蓝”的阶段,有如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大陆型”大国走向“大陆-海洋型”大国的历史进程。
我觉得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往昔故事,“当下”其实就在历史场合中,来自往昔而又创造未来。因此我让这部小说在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里展开,与前辈人物于战争岁月赴汤蹈火的故事并行的,是当下人物于和平年代的努力与创造。我们这个年代里没有枪林弹雨,却也有狂风巨浪。小说里当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沿海县政府主要领导,他管辖地方的重点产业海水养殖业进入发展瓶颈,近海污染严重,事件频发,红灯闪闪,危机潜藏,他本人还面临着失职追究。在地方发展和个人事业困境中,主人公坚持初心,主动担责,不推诿不躺平,而是迎难而上,克服灾难和挫折,从海岸到近海,从近海到深海,以全力推动深海养殖作为改变当地面貌的重要突破口。尽管似乎只是区区数海里的迈进,却从一个小地方的工作实践和产业发展的角度,为“走向深蓝”重大课题作出一点诠释。我因为以往工作与写作的关系,对当下这一批基层干部比较熟悉和了解,但是我必须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表现得更为深入并有别于以往,除了更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更为抓人的故事情节,还特别需要表明是什么在为这样一位基层领导提供精神支撑。我的理解是:除了学习与实践,还要有历史感。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追溯自己祖父的故事,从几乎荡然无存的祖父遗骨、遗物中打捞和认识远去的岁月,他还原前辈的故事与精神,也是为了给自己当下的努力提供动力与支撑。在我的认知里,他和他祖父的故事不仅交汇在坠落于海水深处一架二战时期的美军轰炸机上,更交汇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我把这种进程理解为“走向深蓝”,这当然只是从一个侧面去理解历史,但认识这个侧面却有其意义:主人公的祖父当年向死而生,为的是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他的孙辈当下的努力奋斗,为的是同样的目标,只是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举世瞩目之际有了更新的内涵,可以从人民幸福生活的提升一直联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事实上从祖辈到儿辈、孙辈,几代人一脉相承,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前辈流血牺牲,创建和平,打下基础,后辈兢兢业业,继续前行。感受到这一点,小说里的隔代人便能在历史长河里遥相呼应,以一种精神相通,共同激荡于深蓝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