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很少有作家像蒋蓝一样,平时缄默,但一旦发言,就有滔滔不绝的言说能力。这在他诸多著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他写蜀地,写土匪和异人,这些篇章华丽且激情四射,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他的文笔与类似写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拥有强劲的中气,以此推进,其文字从来不乏仁慈、怜悯等深刻的情感。
这样的一种能力令人羡慕,也很容易被当成一个杰出作家的基础。这或许让人忽略了它的另一种可能:不知何时,又会化为卓绝、短小、灵动一闪的文字。
眼前的这部《寸铁笔记》,体量短小,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激切和生气。这些文字给人以凿实的打击力,深邃广博、浩瀚孤绝,像一个个独立不倚、散在苍茫思想之海中的岛屿;从高处俯瞰,更像是一些宝石颗粒,这之间又有相通的纵横交织的暗道连接,实际上交织成一个立体的思想的网络和洞穴。这就显出了非同一般的性质。我更愿意把这样的写作,视为杰出作家的一种基础。
这是思想和诗化的能力,即歌德一再强调的 “思与诗” 的双重能力。它们有时纠缠在一起,有时又各自分开;它们更多的时候呈现出一种纠缠的方式,延伸和突进。从这些短小的篇章里,可以看到蒋蓝灵光一闪的机缘是那么多,而且他不倦的思索和追逐,又是那样顽韧,以至于不肯放弃,最后把它们一一记录,成为一堆璀璨的语言宝石。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它们似乎是应运而生的。不过这不是一般的碎片,它断裂的棱面上有钢钻的颜色,是足够坚硬的。所以当有人试图轻易地用手拢起这些散乱的碎片时,会因为硌撞而多少感到不适。它晦涩难懂,孤僻。这使它天生具有拒绝一般读者的性质。但毋庸多言,正因为拥有如此的品质,才使之变得更有价值、更为卓异和不可多得。
我们这个时代的碎片何其多,但唯独缺少类似的质地和形制。它们是寸铁,有强韧的力度和相应的重量。这对于滔滔不绝的蒋蓝来讲,貌似一次简洁和收敛,实际上却是一次特有的固执的延续,即从来如此的豪放和激荡。
我们在面对这些思和诗的颗粒时,或许多少希望它们变得柔软顺适一点,让其变得可人,起码有一副更好接近的外形。这当然是苛刻了。蒋蓝如此地过滤时间,将一些晶体过滤出来。思想的网格有时粗疏,有时密致,不停地从记忆的河流、从蜂拥而过的生活中拦截,最终让宝贵的部分留下来。
这一次阅读可以是从头至尾的通读,也可以捡看某些片段,吸取和领略。无论怎样,都是一次启动的思索之门和审美之旅。我们抚摸,打开,合上,遥想,思绪像作者一样奔驰无羁,奔向无垠的天际。
(作者系中国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