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河
欧洲的很多科幻片实在过于实验化,而这会严重影响到此类电影的观影体验。意大利科幻电影《另一种结局》(Another End,202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影片2024年2月17日展映于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试图进军美国市场,但这种小众的艺术电影能否让美国观众接受,恐怕真要打上一个问号。
简单概括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描写“死者复生”的故事,阐述了亲人突然离世后生者将如何面对的问题。影片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当时的科技已经能够让逝者的意识得以留存,并“注入”到与逝者外形相近的志愿者体内,这样逝者将以一种“借身还魂”的姿态重新出现在生者面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身体本来是具有自己的人格的,所以这个状态不可能持久,只能维持一定时间和次数。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为了让生者有时间慢慢适应,并有机会与逝者正式告别。
主人公就经历了这样一场“适应与告别”的过程:他在开车时突遭车祸,同车的亲密恋人不幸身亡,而他却得以幸免。为了平复这一伤痛和内疚,他被在“另一种结局”公司工作的妹妹“匹配”到一名志愿者,与恋人身形相似的志愿者“携带”着恋人的意识与主人公相会。开始主人公难以接受,因为对方毕竟不是真正的恋人,但渐渐地,他开始迷恋对方,甚至离不开对方,而这将会产生令人困扰的伦理后果。然而直到影片结尾,主人公或者说观众才最终发现,原来在那次车祸中无人生还,主人公也早已逝去,如今的他同样是在“借身还魂”。他妹妹之所以要这样做,只是为了成全一场两个人的告别,构造出另一种结局……
从上述剧情来看,这本该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但在这部影片里,设定的种种情节却显得颇为寡淡。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影片的叙述者就是在对某些概念进行直白解读,缺乏更多的曲折与因果。尽管结局突然反转,但显得仓促而生硬,不容观众思考便戛然而止。
想必是为了标榜自己不是纯粹的实验电影,《另一种结局》刻意加入了诸多故事素材。但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叙述思路,通篇还是充满了明显的学院式实验体:过多的持久凝视、冗长的解释、陈旧的心理测试……这些囿于概念的简单展现,在牺牲了情节的同时也丧失了观众。
主题本身也值得一提。这类电影格外喜欢探讨传统视野下的科技变化所导致的人群困惑。可事实上科技进步是跨越式和全方位的,不会在某一领域异军突起而相关环境无所变化。反映到影片当中,就是整体社会状态一成不变,而某一项技术却导致了人们产生不适甚至是恐慌。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大可能存在的。
总之,假如面向大众的电影艺术过于迷恋单纯的哲理叙述,不去构造故事和营造氛围,这无疑意味着某种艺术形式的老去,失去了真正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