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帮朋友挑一款4K显示器作为笔记本电脑的外接设备。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我自己喜好的任务:虽然我并不是数码技术的专家,但我特别乐意琢磨甚至沉溺于各种参数和配置的对比。认真挑过数码产品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绝对是个大“深坑”。仅以显示器为例,色域、色准、点距、屏幕属性、刷新率、延迟、动态范围……每个方面都有大堆可以详查的内容。这次为了挑一款心仪的显示器,我感觉自己没少掉头发。
电脑已经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都会使用的电子产品,显示器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其实我自己在用的显示器的个人体验是很不错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满意,但毕竟是数年前的旧款式。我原本想沿着更新换代的思路直接给朋友“无脑”选择同系列的新款,但极为凑巧(还是不凑巧?)的是,我意外地看到了一段网上的测评视频,实际拍下了那款新产品的支架:它晃悠得厉害,一点也不稳当。很快,我发现网上吐槽这款奇葩支架的用户真的不少,我顿时打消了选择它的念头,继续去看别的牌子、别的款式。
我是个600度近视患者,从小眼睛就易疲劳,因此护眼表现绝对是我重点调查的属性。然而一台显示器对用户双眼是否友好,就算去实体店去挑,也是很难轻易下判断的——因为你需要和显示器“相处”一段时间才能有可靠的体感结论。当然,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在线查资料判断:有关显示器护眼与否,其实有行业比较认可的国际认证,即所谓“莱茵认证”。但这里边的说道着实不少,那个认证机构提供了多个档位的护眼认证等级,它们的效果其实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相差极大——这对数码“小白”来说真的太具有欺骗性了。在各大显示器品牌的电商页面上,对于是否护眼、是否有认证、是何护眼等级,有些竟然语焉不详,俨然一副企图蒙混过关的嘴脸。为了避坑,我预选出多款产品,到“莱茵认证”的官网去把型号挨个写进去,查询详细的认证信息。果不其然,有多款大牌显示器的主打款式其实根本没有任何类型的护眼认证。不过话说回来,没有认证就意味着质量差吗?并不是这样。但我心里只想着“既然你不认证,那我确实就不敢用”。
在挑选显示器的时候,我格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事实:我们正处于“千屏千面”的时代,同一部电影,或者同一段动画,甚至只是同一枚图标,其实在各类屏幕上播放、显像的结果都可能千差万别。回想我读研那段时间的硕士毕业创作,一部长约7分钟的动画短片,耗费了大半年终于创作完成,可拿到别的(应该是更好的)设备上播放时我顿时傻了眼:怎么跟我预想的颜色不太一样,感觉偏色了呢?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当时的显示器比较廉价,色准不太行。
与之类似的议题,还有电影银幕的差异。我有个研究生,去影院看电影的频率极高,她在选场地时极为挑剔:她对学校周边各家影院的放映条件如数家珍,包括不同厅的屏幕大小、清晰程度怎样,以及音响质量优劣,甚至该坐在什么位置才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这让她选场次购票观影时有更多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一部电影在高端影厅里播放,跟在条件差强人意的影厅里播放时,甚至是在家用显示器乃至手机上观影时,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说“大家看的是同一部片子”呢?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