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婉霓
冬至刚过,北京进入了最冷的“数九寒天”时节。12月24日,50位受邀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活动周”的新会员齐聚鲁迅文学院,翘首以盼由“人民艺术家”王蒙开讲的“入会第一课:文学照亮生活”,“回家”的兴奋弥漫在教室中,温暖了这个寒冬的清晨。同样期待聆听这一课的,还有在“云”上蹲守直播的大江南北的文学爱好者。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主持。
在热烈的掌声中,90岁高龄的王蒙神采奕奕,以家喻户晓的《一千零一夜》作为开场,娓娓道来自己对文学、对写作的体会。他谈到,文学和语言的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一千零一夜》象征着“文学用善良战胜了邪恶”,彰显了文学在表现生活、揭示人心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他以文学中的“爱情”为例,谈及文学与生活的同构关系,“都知道生活创造着文学,其实文学也在创造生活”。
王蒙19岁时写出了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他以《青春万岁》为例,与新会员们分享自己一路以来的创作经历。他认为,写作是要有激情的,当时写《青春万岁》,正是因为自己深深珍惜和留恋这一代人度过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生活,想要记录下来,希望“文学为生命和生活作证”。谈到写作路途中不可避免遇到的挫折,他乐观地说:“好事坏事都是好故事,好事坏事都是好题材。”他旁征博引世界各国写作者的经历,勉励新会员们要做一个健康的写作者,投入文学这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中。
谈到自己的写作体会,王蒙列举了一系列的关键词。首先是“突破自己”。他提到自己主动前往新疆,正是为了突破当时自己只有“城市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面。他到新疆深入生活,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说到动情处,他用维吾尔语朗诵了一首诗,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声音让现场掌声雷鸣。其次是“社牛”,这一特质让他很快和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成为朋友,相亲相爱。他多次提到“新疆的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在作品《在伊犁》《这边风景》中也有体现。“爱人民的人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爱人民的人的作品才是幸福的。”此外,还要不断“学习”,“学习在前,目的在后”,在他看来,学习不应该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学,而是一种积累,应该活一辈子学一辈子。写作不是一时的事情,“我希望我们的文学写作是一项真正能够坚持下去的伟大事业”。
一个多小时的课堂时光倏忽而过,参加活动的新会员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同王蒙交流。
现居广州的张戈是“80后”,来自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他分享了阅读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感受以及对小说创作的理解,还提出了一个新会员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如何才能像您一样‘写出撼动心灵的作品’?”“想撼动心灵,首先得撼动自己。”王蒙诚恳地说道,只有对人生的体验有动容,对人类和世界有爱、关心和期待,真正撼动自己,才有可能撼动别人的心灵。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后”代敦点在听了王蒙的新疆故事后深受感动,很好奇新疆生活对王蒙的影响。王蒙动情地说,在新疆,有各种各样感动他的故事,这段深入生活的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使他写起新疆的人和事时驾轻就熟;而维吾尔语的语言构造,对他的写作也有许多启发。
现居贵阳的“70后”郑欣则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自己不喜欢的人物写得生动精彩?王蒙认为,不能完全让喜好和心情掌握自己的写作。王蒙以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作结,“一个人做什么事都有他的轨迹、境遇和道理,如果真正对人抱有善意和期待的话,你对所要批评的东西也会有善意和期待”。
经久不息的掌声回荡在课堂内外,“入会第一课”在这个冬日绽放出耀眼的文学光芒,不仅温暖了新会员“回家”的心,也照亮了他们未来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