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纪录片《巴金》:以巨匠人生观今日时代

□李 蕾

巴金,是二十世纪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上面的成就已经超越了时代,获得了某种永恒的价值,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力量。在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之际,聚焦这位文学巨匠人生故事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巴金》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现巴金的真诚与热情、信仰和理想、挣扎和呼喊,用他一生的思考、探索、追求、奉献,为观众带来“让生命开花”的勇气和希望。

传记纪录片一般遵循时间发展的纵向线索,梳理历史人物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时间节点,以展现其生命历程与情感体验。纪录片《巴金》也不例外。作品分为“世纪长歌”“激流火焰”“孤独巴黎”“正色青春”“风雨早春”“怀念萧珊”“收获桑榆”“时代随想”八集内容。从勇敢走出封建大家庭到毅然投身文学创作,再到助推文学事业蓬勃发展,作品用巴金的随笔、序跋、通信、照片、影像等史料作为叙事基础,全景式展现巴金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但这部作品没有落入一般人物传记纪录片“从生拍到死”的固有窠臼,在大体遵循时间发展顺序的同时,融入了对巴金的社会关系、人地关系,所处时代背景、历史情境等内容的表现,使作品呈现出既清晰又复杂的叙事结构。

该片主创深信,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由亲人、爱人、朋友、同事等构成的社会关系网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传记纪录片在表现人物的生平故事时,应将其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当中,展示其情感经历、家庭环境、社会交际,呈现人物的更多侧面。纪录片《巴金》采访了巴金的侄子、四川文联名誉主席李致,养子马绍弥,朋友、著名作家杨苡等,讲述了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被封建家庭禁锢的悲剧人生,三哥李尧林因时局动荡与杨苡天南地北、无法团聚而抱憾终身的凄美爱情,妻子萧珊一边照顾家里、一边从事翻译事业,有条不紊的生活故事等。这些亲近之人的经历和故事成了巴金文学创作的素材宝库,也成为激发巴金思索人生道路的力量源泉,编织出一个富有历史厚度、时代质感的社会生活画卷,让观众从中解读出文学史、思想史、生活史等层面的不同意味。

这部传记纪录片是对个体与历史关系的真实写照。创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把握巴金的气质、精神。人物处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个体的经历既受到历史变革的影响,又成为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巴金这个生于忧患之世、生命跨度百年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家国动荡、去国离乡,历史在巴金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纪录片中,巴金几经沉浮,却始终在思考,思考文学的走向,思考国家的出路,思考人类的未来。正如片中解说词所说,“巴金实在太过丰富,他的百年人生跨越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身边那些生命的生离死别,乃至他观察到的中国与世界”。从历史语境出发,通过表现巴金身边的人和事折射巴金所处的时代风貌,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以社会关系网、历史氛围凸显历史人物形象和性格,丰富其情感层次,也为观众提供更为广阔的观赏视野,帮助他们在历史观照中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纪录片《巴金》还将人物放置在人地关系中塑造,通过探访他不同时期在不同地点成长、生活、工作的足迹,剖析他的精神世界。巴金一生辗转多地,该片每集的讲述几乎都要围绕一个地点展开。无论是在四川成都的迷茫还是在法国巴黎的孤独,抑或是在上海的繁忙,不同地域环境及其文化底蕴,对巴金的思想甚至人生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作品通过还原巴金在这些地方曾经生活过的瞬间,展现人物与地域之间的联系。而巴金在当地的各种努力和贡献,也反哺着当地的社会发展,影响着这个地方其他人的人生轨迹。比如,在巴金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建成。如今,每一个来参观的游客都会在进门处,与门把手上的巴老手印相“握”,开启与这位文学巨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灵对话。

“走近他,再走近他,当我们的视线逐渐从模糊开始清晰,眼前出现的并不是完美。走近他,再走近他,当我们可以触摸到生命的温度,才可以真正感受到一个躯壳内蕴藏的伟大灵魂,才知道拥有他是何等的荣耀与幸福。”这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观众观看这部纪录片时的感受。一开始,作品从生活细节入手,增加真实感和趣味性。观众发现,虽然巴金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风范是一代楷模,但他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喜好,也有迷茫、无助、痛苦的时候。随着创作者对巴金故事的讲述不断走向深入,通过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收获》杂志社主编程永新、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山口守等研究巴金的专家学者的讲述,观众逐渐发现巴金的伟大之处——他耗尽生命、历经苦难、奋斗追求,用朴素平实的文字表达人间真实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让人灵魂震撼。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与常人不同的,他总是在痛苦地反思,呈现出超越性。该片拍出了人物的这种复杂性,阐述出文化大师的生成机制。

这部纪录片在表现巴金的伟大之处时,还着重阐释了他的世界性。作为作家,他具有世界视野,善于从域外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他受克鲁泡特金写的《告少年》启发,开始思考自己以后要过怎样的人生;在剧本《夜未央》中,他从为了反抗沙皇统治而不惜舍弃家庭、爱情和生命的青年革命者身上,看到了自己梦想中的英雄。不仅如此,他的贡献也在世界不同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作家河村昌子看来,巴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自由,所有的人都平等,所有的人都相互爱着。欧洲汉学协会理事罗捷奥捷夫则指出,巴金的创作里充满人道主义的内涵,可以说是全人类的财富。在这些外国学者眼中,巴金对岁月的反思、生命的反思超越了时代、国界,成为世界的良知、人类的良知。而这应该是这位文学家追求的更高境界。

虽然巴金已然远去,却依然可以与当下现实相勾连。在当下纪录片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纪录片虚构创作流行的背景下,纪录片《巴金》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任何情景再现的演绎,全部采用人物采访、史料呈现、实地走访等传统方式,将那些与巴金相关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看似平实质朴却掷地有声,足见主创团队收集素材的用功之巨和组织史料的功力之深。这种做法其实与巴金质朴的写作风格形成一种互文,使作品多了一层独特的文学韵味,也表明了一种坚定的创作立场。

(作者系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副主编、高级记者)

2024-12-25 □李 蕾 1 1 文艺报 content77529.html 1 纪录片《巴金》:以巨匠人生观今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