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谭

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杨 勤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始于春秋末期,由吴王夫差首次开挖邗沟,历经隋、元两代的大规模扩建与改造,利用并连接了众多天然河道,成为了中国古代连接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动脉。在过去的10年中,从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到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再到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旅游已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最为广泛与有效的方式之一。从古建古镇游到博物馆研学游等,文化遗产旅游热席卷全国各地。“遗产+旅游”助力遗产“热”起来、旅游“火”起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此,以文旅融合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开发路径、创新文旅开发模式,有利于进一步让运河文化“活”起来、旅游“热”起来,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双向奔赴。

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方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全面、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存储,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文旅+科技”已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为中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提供了全新途径。在此背景下,应以技术为依托,赋能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开发,不断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方式,由此开启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的新篇章。

一方面,“沉浸式体验”作为时下文旅产业的“网红”,不仅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游客打造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体验和消费环境,让他们在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还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推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此,开发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虚拟场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亲身感受大运河的壮丽景色与文化内涵。比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沉浸式展览就利用数字技术复原了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四大运河流域的街巷空间,全景式再现了运河时期的书坊、茶馆、工艺、美食等作坊,游客可在其间沉浸式了解运河沿岸百姓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许多承载着千年文明与历史的文化遗产,正在借助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焕发新的生机。因此,活化开发大运河文化遗产应深深扎根文化土壤,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数字体验项目,从而让文化遗产“上线入云”“刷屏出圈”。比如,国家(杭州)博物馆利用AIGC技术推出的《AI上大运河》系列短视频,就生动地再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场景。据悉,该短视频累计生成了200多张可用的分镜图,这些图片主要通过结合深度学习模型的AI绘画工具MG(Midjourney)、SD(Stable Diffusion)等制作而成,使得画面极具真实感和动态感。

开发大运河文化遗产文旅产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文旅产品是文化服务和产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既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也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方式。在此背景下,若要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优质的文旅产品不可或缺。

一是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色,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艺精品力作,借助戏剧、电影、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展现运河文化魅力。比如,纪录片《大运河》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以大运河3000年的悠久历史为背景,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大运河的历史演进过程,细腻地描绘了沿岸人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并深刻揭示了这座古老水道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二是结合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聊城、扬州、苏州等古城街巷特色,推进主题酒店、民宿、美食街区的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运河味道”“运河印象”等体验项目,使游客能深度感受运河文化的独特韵味。三是围绕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故事、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深度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打造代表性IP,这不仅可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注入新鲜元素,还可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文旅品牌

当前,文旅行业蓬勃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本地文旅融合建设。打造文旅品牌,已成为各地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期望通过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力和引流效果,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基于此,在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时,可以做好大运河文旅品牌创设,不断提升大运河品牌影响力,从而让更多民众借此了解、知晓运河文化。

首先,应明确大运河文旅品牌定位。可围绕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传承等,构建统一且鲜明的品牌形象,通过讲述运河兴衰历史、运河沿岸文化风俗,以及它对区域经济、交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打造一系列品牌故事线,如“水运文化”“古城记忆”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情感共鸣的文化定位,吸引游客的兴趣和情感认同。比如,大运河沧州段围绕泊头生铁冶铸、青县红木家具制作等技艺类非遗资源,推出了“匠心运河”非遗文化主题品牌以及“多彩运河”“侠义运河”“原野运河”“月色运河”等主题品牌。其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在线上,可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传播大运河品牌的独特故事;在线下,可以举办主题展览、文旅活动、区域联动合作等,提升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力。

大运河是中华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承载者,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升温”,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与利用迎来新契机。未来,我们应更深入地挖掘、阐释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开发更多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让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河流,在新时代闪耀新的光芒。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2024-12-27 □杨 勤 1 1 文艺报 content77563.html 1 让运河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