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外国文艺

穿越罗生门

——读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

□徐 璐

日本导演黑泽明,一生拍摄多部经典影片,伯格曼、科波拉、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张艺谋等享誉世界的导演皆对他格外欣赏。作为一位电影艺术金字塔尖上的人物,黑泽明却给自传起了一个奇怪的书名:蛤蟆的油。自传开篇即给出题解:相传在日本的深山中,有一种外貌特别丑陋的蛤蟆,人们抓住这种蛤蟆后,将之置于镜前,它会被自己的丑陋面目吓出一身油来。而这种油,又是可以治疗烫伤的珍贵药材。黑泽明是以蛤蟆自况,在回顾反思自己的人生时,只觉丑陋不堪,自己都被吓到,但他又心怀善意,愿与读者推心置腹,希望自己的省思能有益于众生。可以说,《蛤蟆的油》既是黑泽明勇敢的揽镜自照与坦率的自我解剖,也是他疗救慰藉世人的一味良药。

《蛤蟆的油》一书,始于黑泽明一岁时最初的记忆,止于他拍出蜚声世界的《罗生门》,基本上按照时序来记事怀人。一部分章节是关于黑泽明的童年往事、良师益友,语调非常明快。例如上小学时,黑泽明自诩清少纳言,称呼好友植草为紫式部。以日本古典文学巨匠自居的两位小文豪,实际上更多是在一起打架,还老是打输,再一起落荒而逃……十多年后,二人在一家书店不期而遇,手中竟各持一本刊登对方所写剧本的杂志。往昔的情谊和情怀,依然一致地存于二人心间。他们也一致地保持着童年的豪情壮志,一直坚持创作,并关注着对方的艺术创作。这温馨的重逢,开启了二人在东宝电影公司的一段珠联璧合的合作。如是情节,读起来很是轻盈有趣,也能从中了解到黑泽明的个性和胸怀。

然而,成长中既有温馨,也有艰辛。自传的另一章节,是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那些凄楚沉重:哥哥自杀,亲友辞世,大地震,拍电影的一切艰难险阻,等等。野村认为《罗生门》之后,黑泽明把思想、哲学、社会的东西都搬到电影里,让作品变得费解和沉重,反倒失去了电影自身的旨趣。可是,很多世间之事,本就沉重而无解,无论是文学之镜还是银幕之镜,照出王子变青蛙也许神奇有趣,能带给受众即时快感,但到底还是一种技巧性的、装饰性的、经不起推敲的谎言。而照映出丑陋的、脏污的、丰满立体的蛤蟆,需要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非凡能力,更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很多导演缺乏的不是编织谎言、营造梦境所需的机智,而是直面真实、剖白真心的勇气。无论类型和题材如何,黑泽明的电影作品总有一种不肯美化、不危言耸听、不违心的诚实,始终具有“无边的现实主义”的魅力。黑泽明如何处理素材,如何平衡“源于生活”的真实性与“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值得后世导演们深入学习研究。

在《蛤蟆的油》中,黑泽明抛开世俗成就不谈,而是诚恳道出自己半生的风尘,实为难能可贵。例如,黑泽明提到《罗生门》在筹拍阶段,出品公司的一位高层一直持反对意见,想方设法阻扰立项,看过样片之后,高层又说电影晦涩难懂,因而大发脾气,还处罚了《罗生门》的制片人等相关人员。当电影面世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面对记者采访,这位高层马上改口,吹嘘是自己促成了《罗生门》的拍摄,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就是说,《罗生门》的诞生就贯穿着“罗生门”。电影因其真实、透彻和犀利而具有雷霆万钧之力。

在自传里,黑泽明直陈自己在万丈红尘中的翻滚挣扎,既有迫不得已的畏缩弯折,也有奋力抗争的豪勇畅快,还有历经失意和失败之后的深刻反思。他说:“既有能够战胜环境和处境、性格淳朴、有弹性的人,也有因为性格刚强狷介而败于环境和处境、终于消亡的人。”艺术上,黑泽明尊重失败者,因此他会聚焦《乱》里自负又轻信的秀虎、《影武者》里鞠躬尽瘁的影子武士、《蜘蛛巢城》里野心勃勃的鹫津武时,着意塑造人物性格,将他们的失败拍得悲壮惨烈,引人入胜也发人深省。生活中,黑泽明充分认识到了“人非强者”,又辩证地认为“人非弱者”。他始终推崇真正的勇者,那些“不愿示弱于人,不愿输给别人,因而不懈努力的人”。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还是自传,我们都能从中同时看到人间的严峻残酷,和人们的生生不息的生存意志。

整本自传的文风质朴,文笔洗练,哀而不伤,达到了黑泽明拍电影所追求的标准:流畅,直率,简洁准确,绝不无病呻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阅读此书,有助于我们将对日本“形式”的兴趣转移到对其“实质”的探究。在《蛤蟆的油》里,黑泽明提到了许多日本的特有符号,但他并没有沉醉于渲染这些符号的形式美感,他的焦点始终是世态人情,是除开文化符号后的那些人性的公约数:善与恶,强与弱,开明与狭隘,真诚与虚伪,勇敢和胆怯。

在黑泽明笔下,如果有什么是比“人”更重要的,值得更多的笔墨和敬意的,绝非人造之物,而是造化自然。他说:“大自然是很会装饰自己的。她很少自己破坏自己的面貌。丑化自己的,是丑恶的人们的败德的行为。”与之对应,黑泽明的镜头里,大自然永远威严肃穆、美丽高贵,是人类的高高在上的永恒参照。

在《蛤蟆的油》一书中,黑泽明也表露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他特意谈到自己尤为喜欢唐朝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试着想象一下,黑泽明会如何用镜头诠释这首意境悠远的古诗:残月西沉,寒霜漫天,对岸渔火若隐若现;钟声悠悠,暗含无尽的诗意和禅机;一只小蛤蟆跳下木船,抵达它的目的地。此刻的小蛤蟆,应而不藏,用心若镜。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数字艺术产业学院讲师、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

2025-01-06 □徐 璐 ——读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 1 1 文艺报 content77670.html 1 穿越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