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搞抽象”——半部互联网文化发展史

■张学谦

2024年12月,“抽象”被选为小红书的年度关键词,其APP上超过1000万条的“抽象”笔记以及1.6亿条的“搞抽象”评论,让“抽象”俨然成为2024年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各种搭着“抽象文化”概念的流量视频与评论文章也迅速汇成了互联网文化中令人眩晕的景观。

“抽象”的火热,让评论家们点对点地找到了“抽象文化”这一网生概念。“抽象文化”这一概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13年。这一年,英雄联盟游戏的玩家开始在贴吧反对“饭圈”,由此催生了李赣在AcFun网站的6324直播间,并最终产生由李赣、孙笑川等人组成的抽象工作室。这一过程饱含了十余年前互联网上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逆天”操作以及可以称之为糟粕的话语表达。因此,“抽象文化”从诞生初始,互联网上对其自发的批评之声就从未停止过,在互联网的普遍记忆中,“抽象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陈迹,早已和抽象工作室一起“毁灭”了。那么问题来了,2024年再次兴起的“抽象”是“抽象文化”的复兴么?

答案是明确的——当然不是。不论小红书给自己推选关键词定义为何,“抽象”作为互联网话语,实际上乃是存在于网络之中的“古董”话语。或许最早大量使用“抽象”作为话语表达的领域,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动漫游戏界,尤其是在理解《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动画上,“抽象”成为众多观众的一致心声。随着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抽象”所辐射之处越来越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抽象”构成了半部网络文化的发展史。早年互联网中开始流行FLASH动画,比如《小兵的故事》《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就深得如今所谓“抽象”的精髓。2005年恶搞视频的巅峰之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及2006年《中国勇夺世界杯》,也是骨子里就散发着“抽象”的气息。2007年的猫扑网站、叫兽易小星本人及其作品都是彼时不得不品的“抽象”人物与抽象视频。2009年之后以AcFun与哔哩哔哩为核心的,如今被称为二次元文化聚集地的视频网站,本身也是“抽象”话语的中心,早期B站的视频弹幕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天然的“抽象”。当然,由于B站弹幕设计的改变,如今已经不可能再复现过去的弹幕景观了。可以说,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文化中就从来不缺乏“抽象”,也从来不缺乏“抽象”的话语。

如今,“抽象”猛然间再次成为年度关键词,其背后并非什么“抽象文化”的破圈或者后现代文化的成型。它的真正逻辑在于,“抽象”的话语乃是那些游走于现实与网络之间的大众的生存情绪与文化态度之表达,总是跟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不断地自我衍生,几乎是占据了网络流行文化的半壁江山。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与大众情绪的多样性的具象表达是互为表里的。当“抽象”概念替代了各种具体的“抽象”话语,无疑呈现了互联网文化发展的某种悲哀——其已经无法诞生可以供大众集体言说的具象话语,无论是“梗”也罢、某段视频也罢、某个段子也罢,都变得既无法持存,也无法普遍共情。在缺乏具象话语的环境中,大众情绪的表达失去了共鸣的基础,互联网文化的普遍性被裂解。生活在网络之中的大众,最终所能达成一致的只有抽象的“抽象”共同。显然,小红书的年度关键词所真正揭示的,乃是互联网文化内容的匮乏以及大众情绪话语的匮乏。因此,这绝非“抽象文化”的复兴,而是互联网文化发展至今的一种“寂寞”表现罢了。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25-01-20 ■张学谦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68.html 1 “搞抽象”——半部互联网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