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在CITY生活到底“City不City”

■三 三

“City不City”刚流行时,我并不能理解它的兴奋点。作为一个在CITY生活多年的老市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欢乐的。众所周知,城市化进程发展到这一步,机遇在city,压力也在city。真正无须为生计担忧的人都搬去了country,沐浴在清晨照进大花园的第一缕阳光之中。而留在城市里的,更多是一群心系草原却身在磨坊的“牛马”。城市承载着浩瀚的梦,一部分固然是真实可把握的,另一部分则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照亮的那些世界,或是毛驴眼前的胡萝卜。很多时候,城市中奔波工作的人们,并不能确定自己的梦属于哪一种。真正在CITY生活的大部分人,很难觉得“City不City”是一句很好笑的玩笑。

各大网络平台上,博主们对“City不City”的基础翻译是“洋气不洋气”。然而,或许正是真实生活体验层面的叠加,解构了“city”的含义,使它不仅停留在“洋气”的层面。设想一个辛苦加班的人,乘上地铁站的末班车,发现车厢里居然人很多,根本坐不到位子。当他对着镜头,问出“这City不City”时,忽然就有了新的戏剧性与幽默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已读乱回”“搞抽象”等各种离奇、莫名其妙又好笑的精神状态,也是非常“city”的产物。比如同事A问同事B,今天中午点什么?同事B说,点鞭炮——这个例子是我瞎编的,它“city”的点也许在于,我们多少可以从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当中找到一点信息:同事B被手头的工作烦死了。

回到“City不City”的原梗,它由一个生活在上海的美国博主“保保熊”首创。在后续的视频中,他解释了“city”其实来源于热词“citywalk”,“city”在此被赋予了一种既享受又迅速消解享受(当它开始呈现为表演时即消解)的范儿,而这正是它可以被广泛传播背后所具有的现代性。

在保保熊的评论区里,很多学生网友贴了自己在考卷中遇到的“City不City”的试题。有语文作文、英语阅读分析,甚至还被列为申论热点。而“City不City”之所以迅速火起来,与主流媒体倡导的外国游客“China Travel”(中国旅行)议题也相关。

当然,作为一种互联网用语,“City不City”在传播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新的含义。除了前面提到的,还引申出过“Real不Real”(真实不真实)、“Fashion不Fashion”(时尚不时尚)等种种含义。每个人用它时,都增添了一点点自己的理解。我看过比较费解的一个视频是,一个外国女孩搞怪问她的父母,“上海下雨了,City不City”,她的父母从她身后出现说,“不city啊”。下雨是一件寻常事,似乎和city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从语境来看,她想表达的是一种旅行遇雨季的小小失望——不是那种严肃的失望,而是带有诙谐、自嘲之意,旨在娱乐。

尽管至此我依然不能非常精准地概括、罗列出“City不City”的完整含义。但这并不要紧,像拾落叶般从互联网的河流中捞起某个词语/短语,再以自己的方式把它丢回河里,其中包含了个体创作的自由。那么,就让它们流向更远处吧。

(作者系青年作家)

2025-01-20 ■三 三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69.html 1 在CITY生活到底“City不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