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今天,你“代餐”了吗?

■李皓颖

“代餐文化”中的“代餐”指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通过“代入”喜欢的人物而获得情感满足的方式。想象一下,当我们听一首情歌时,是不是有时会觉得它仿佛就是在诉说着某个人的经历或心声?由于喜爱某个人,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将其代入到某个文本中,这种触动是人之常情。不过,这种情况往往是偶然发生的。而在今天的粉丝文化中,这种行为已经常态化,这就是“代餐文化”。不仅限于歌曲,图片、短视频、影视剧、文学作品等多种媒介的作品片段,都可能成为代餐的对象。粉丝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接受人物原有的叙事,而是主动出击,从广阔的网络资源中搜寻代餐素材,并将其重新构建为自己的情感叙事。

代餐文化能够成为常态,其前提是极大丰富的文艺作品资源。网络环境下海量作品的诞生,为代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文本中的人物往往建立在“设定”的基础上。简单来说,人物设定就是人物按照怎样的规则和逻辑在故事中行动。例如“忠犬”这一人物设定,代表着对所爱之人无条件的坦白和忠诚。即便是一段短视频中,小狗守护小猫的画面,也契合这一设定,成为“忠犬”人设的代餐来源。像这样,粉丝们通过对这些设定的反复操练,掌握了能够轻松地在不同作品中识别出相同的设定的能力,发展出了替换、拼接和改编的技能,从而代入自己喜爱的人物,想象新的叙事文本,从中获得情感满足。

代餐文化与经典文学看似相距甚远,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不完全矛盾。许多经典文本的某些片段、某些意象,形成了一种设定,也因此转化为可用的代餐素材。粉丝将经典文学文本纳入设定的体系,把自己喜爱的人物代入这些情感深处,并在这种过程中实现了对情感与叙事的挖掘、转化和再创造。这一阅读方式在近两年形成风潮。读者借助“代餐”素材与自己喜爱的角色之间的相似要素,使角色得以共享“代餐”所提供的小叙事,同时带来喜爱相同角色的社群内部高效率的同好交流。尽管“代餐”本身不以创作为目的,但并非与创作无关,创作者可以更加自觉地调用为社群所共享的叙事资源,也使得创作与社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文学创作与文学生活更深地彼此交融。

然而,如果粉丝始终局限在“小圈子”内,仅从自己的体系出发去理解文本,而忽视经典文学诞生时的历史语境,就会丧失与历史和传统相连通的可能性。经典文学的深刻内涵,在于其文本不仅表达了普遍的人类情感,还反映了特定语境下的思想、社会和文化。当下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搜寻、构思和想象来激发创造力,更需要重塑对经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回到文本本身及其历史语境中去。这种回归,才能跳出自身视角的局限,与经典文学形成对话,使文学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

2025-01-20 ■李皓颖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70.html 1 今天,你“代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