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松弛感:在平衡中接纳自我

■孟小书

“松弛感”作为2024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折射了当下年轻人在面对快节奏生活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文化表达。这种状态与“那咋了”“班味”“City不City”等流行语的出现一脉相承,它们共同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戏谑态度和自我调侃方式。例如“那咋了”,每当我在督促女儿学习,或是复盘分数不好的试卷时,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会用一句“那咋了”应对我。为此,她还买了一个电动卡通娃娃,拍一下娃娃的脑袋,它就会发出一声“那咋了”,三种语调轮换。这下,她甚至都不用动嘴说了。这三个字的发明,简直消解了一切紧张和对立的情绪,它带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它是“松弛感”在语言上的一种体现,是对外界评价的某种免疫力。“班味”则是用一种调侃性语言来反抗在职场中长期压力下的疲惫和焦虑。这也体现了年轻人在接受现实的同时 ,又在努力寻求更多的轻松和乐趣,避免被“班味”长期侵蚀。这种语言风格本质上也是一种“松弛感”的延展,反映了年轻人去严肃化的生活态度。

“松弛感”并非单纯的懒散或放纵,而是一种介于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平衡状态。它既是对社会期待的适度回应,又是对自我需求的关注和尊重。年轻人通过“松弛感”来对抗过度焦虑、过高的社会期待,它是一种更加从容的生活态度,强调在忙碌中找到喘息的空间,在压力中寻找轻松的可能。在当下,“松弛感”也逐渐成为一种反内卷的生活态度,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情绪内敛和容易紧张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呈现出某种转型和调和的趋势。

中国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长期形成的内敛与克制,虽然让人们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得隐忍,但这种文化特质也为“松弛感”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土壤。从“克己复礼”到“接纳自我”,儒家思想强调克制情绪和行为以适应社会规范。而“松弛感”则提倡接纳自我,关注个人需求和情绪健康。在传统文化观念中,过度放松可能被视为“消极”或“逃避责任”,但现代的“松弛感”却是一种平衡,不盲目追求外在标准。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松弛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通过内在的“松”来对抗“紧”,提升长期的效率和幸福感。

记得去年夏天在巴黎,每到傍晚,年轻人就逐渐聚集于塞纳河边,他们席地而坐,侃侃而谈。这一幕不仅是法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呈现。这种轻松自然的社交氛围中,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松弛感”。与此同时,我还结识了两个因身份问题流浪街头的露宿者,他们分别来自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即便他们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攒够机票钱返回祖国,但依然会将一个星期攒下来的钱为自己买双新的运动鞋或夹克衫,依然会约上朋友去附近的公园踢球,或是同坐在塞纳河边欣赏风景或聊天。虽然无法改变自身处境,但他们依然有生活的热情,这或许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智慧,在他们身上我仍然可以感受到某种“松弛感”。

“松弛感”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是对传统文化中克制与紧张的反思,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个性表达与情绪自由的吸纳与融合。无论是在面对现实压力时的自嘲,还是在困境中寻求轻松的生活方式,“松弛感”体现的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在平衡中接纳自我。

新春伊始,祝大家可以在新的一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感”。

(作者系青年作家)

2025-01-20 ■孟小书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71.html 1 松弛感:在平衡中接纳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