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人们为何“淡淡的”?

■余静如

网络流行词总会有一个特点:难以说出它的具体意义,只因切中某个情绪点而广泛传播,i人e人流行之后,又有了“浓人”“淡人”,这两个词简单到无须注解。因为泛泛,正巧适用一切,看似适用一切,深究起来又未必然。

“浓人”,让人想到那句“做人如做衣,必得花团锦簇,轰轰烈烈才好”——出自近年来长盛不衰的“电子榨菜”《甄嬛传》。“淡人”则会唤起幼年时背诵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说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像总是在推崇“淡”,现实再精彩,总要归于“南柯一梦”,因此淡是“山中有一木,以无用得终其天年”,“浓”的结果却不大好,“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西游记》里,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结果是唐僧三个“浓浓的”徒弟褪去野性成了佛。《红楼梦》里,通灵宝玉下凡历经“浓浓”繁华,最终还是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剩一石,回到永恒的清净与寂寞。在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似乎因为一切的“浓”都将归于“淡”,“淡”便成了一种永恒的化身,甚至于变成了某种追求。就连李白这样潇洒狂放的诗人,也会写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将死亡视为归宿。

但要细究起来,无论是李白,还是写下《归园田居》的陶渊明,或是以“淡泊”“宁静”告诫子孙的诸葛亮,他们恰恰都有过极为“浓烈”的人生抱负。而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被广为传播流传于世,也并非因为他们归于永恒的幻梦、无欲无求和死亡式的结局,而是因为他们曾有过的浓烈。儒家道家两套入世出世的哲学,被古人反反复复使用,浓与淡,同生死、阴阳、黑白一样,看似对立,实际上互相转换,更多时候是阶段性的存在。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倒是从希腊神话开始就是一部欲望之书,神性是人性的放大,能力越大,欲望越大,做出的事情越是不可收拾。文艺复兴之后,对人的欲望的肯定和赞美更是造就了种种经典文学作品的“浓人”。

积极的人生,追求现世的幸福,这种思想到现在也依然算是主流。只是悄悄地,“淡淡的”态度在青年中流行起来,从“卷”到“躺平”。“佛系”一词开始盛行,2017年底,一位身着道服、手捧莲花的年轻人照片刷爆网络,成为各种佛系文案的配图,更是被做成微信表情包。“佛了”是对“卷不动”的态度。本该“浓”的青年人褪色了,变成了“淡”人。“莲花”和“道服”这样一种古典文化中的物象,兜兜转转一圈,以一种调侃的方式,再一次切中人心。此时的“淡”与彼时的“淡”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因为“浓”不了,被迫“淡”。也有不同之处,毕竟,新一代生长于经济社会、信息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社会,“淡”也可以是一种静默的态度。

与朋友就此话题聊天,想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找出一个“淡人”,起初觉得困难重重,突然就想到了加缪,默尔索不恰好是个淡人吗?母亲死了,他淡淡的,开枪杀人,是淡淡的,被审判,还是淡淡的。而“淡淡的”,恰好成就了他的罪名。《局外人》这样一个标题,正是“淡人”的一个注解。只不过,这表面的“淡”,或许正源自其内在的“浓”。

(作者系青年小说家,《收获》杂志编辑)

2025-01-20 ■余静如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72.html 1 人们为何“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