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论“搭子”

■淡 豹

时光流转,现在身边的人中间、互联网上,一些新词流行起来。比如“搭子”。当一个年轻人寻找“饭搭子”“旅游搭子”时,他或她会在朋友圈子、社交平台、源于工作或地缘关系的群组、匿名网络上发出或回应点对点的邀请,也可能会在以上范围内广泛物色搭子,或者应征。

为什么说“搭子”是一种主权观念下的新词?因为它与“朋友”“闺蜜”不同,搭子拒绝情感投入,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准备解除。与“熟人”不同,搭子完全可以不熟,几方之间有可能是同事凑在一起吃午饭、饮料例行拼单的关系,也可能是互联网上找来的陌生人,一同去看演唱会。寻找搭子通常都是指向消费行为(就算人自身不强调行为的消费性质而强调体验,也仍旧如此,“穷游”也是消费行为的一种),在相似阶层之中寻找安全感和熟悉感。寻找搭子,是承认共性,又仅仅在可以忍受的限度内接受多元。当它拒绝情动、不希望产生情感投入和多余连带时,它的目标在于享受自己界定的、原本就渴望追求的快乐,通过暂时的社会关系,来让快乐最大化。那放大的快乐,可能是在餐厅能多点几个菜,也可能是由搭子带来的社交对话和享受。

这种似乎更新型的社会关系的渴望背后,并存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对社会关系与联结的渴望,另一种是拒绝爱、拒绝自我改变、拒绝社会关系对人的“生成”,也拒绝多元性。平等的搭子们在彼此间看到差异,但并不是为了相互补充(回忆柏拉图的时刻又到了,人如何渴望另一半使自己完整),相反,那些差异恰恰是搭子们不求达到完整的原因:我们有共性,但我们不同,因此,这种社会关系只能是轻薄暂时的。

如是,搭子兴起,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兴起背后,也有一种新型症候。确然,“搭子”是一种对社交的渴求,同时是对身份政治的拒绝,“我是…… 但我不”。而且,在搭子兴起背后,快乐主义的渴望伴随着对创伤的恐惧。人们相信自我是可能受伤的主体,而不是相信超越自我的可能性,迎接关系对自我的扰动。

不要创伤,要界限感、要控制、要顺利成功地实施个人意向,这在消费、社交、亲密关系的领域,也是一种新的趋势,或者用时髦的概念说,是一种倦怠状态。

但在最后,讲了这么多看似革新的行为背后的拒绝和恐惧、渴望与呼喊之后,仍然有必要回顾迈克尔·哈特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再阅读。哈特的创见在于,他看到马克思罗列出一系列人与世界之间的属人性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欲望、活动、爱”。哈特给出了精美的比喻:人需要像锻炼眼力和脑力一样,去锻炼自己确立社会纽带、组织社会关系的力量,那种力量更像肌肉而不是器官,在使用和锻炼中强化。

所以,搭子们,或许某些时候,也可以放下创伤,抓住渴望,锻炼一下我们建立社会联结的能力。那是属人的力量。

(作者系青年作家)

2025-01-20 ■淡 豹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73.html 1 论“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