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说书人式的讲述,当这些要素融合起来,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影响中国的古代科学巨匠》中,儿童文学作家葛冰做出了另辟蹊径的尝试。这套书包括《铸剑师传奇》《药童小草》《紫禁城角楼的秘密》《缀术与欹器》《傻子金疑案》5本,内容紧扣《中国通史》,贴近中小学教材,以“小说有奇趣,巨匠是真人”为创作理念,汇聚四大发明、古代中医、天文历法、农业建筑等多方面内容,讲述了23位中国古代科学巨匠的伟大发明和传奇故事,旨在让读者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古代科学,感受人文精神。
多位学者围绕这套丛书展开深入对谈。大家谈到,葛冰在这套书的写作中始终坚持儿童立场,在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用葛冰式的语言,出色地讲述了古代科学巨匠的故事,既是向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致敬,也是向“说书人”的语言传统致敬。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在千百年历史中无处不在的普通人,他可以是铸剑人、厨子甚至卖艺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化身为他们,以更亲近的姿态和视角走近这些历史人物,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精神世界。
赵 洋:这套书里一共有23位鲜活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曾经就像你我一样,真实地活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就像我们这样满怀希望,满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生活过也探求过,并且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是工程奇迹。葛冰老师用“古代科学巨匠”来统称这些科学家、工程师、天文学家,体现的是一种大科学观,他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绚烂的华夏科技文明谱系,让我们现在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感到骄傲的。阅读这套书,会感到这些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还有水利、天文历法的成就,今天依然如黄钟大吕一般回响在我们身边,不断震撼着我们。不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对这套书的阅读中,还能够生发出很多东西。今天我们要做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一个对世界有影响力的民族,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想一想,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徐 峙:这套书不仅是科学的,也是文学的、历史的。它的艺术性非常强,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套书做好。23篇故事,每篇都是精品,能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古代科学巨匠的精神境界,体认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另外,作品中体现的写作技巧,对孩子们学习写作也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比如葛冰老师如何选取角度去切入一个人物的一生,如何从小人物切入大主题,如何结构一个故事,故事的细节是怎样描写的,语言又是如何活泼,想象力是如何飞跃的……这些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需要的。
刘 颋:这套书写的都是我们历史上确有其人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和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今天非常有必要把这些科学家重新拉到我们的眼前,尤其是拉到孩子们眼前。但这样做可能还不够,你还得要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进去,能够看得下去。葛冰老师特别会讲故事,他在这套书中运用了中国的“说书人”的讲述方式。举一个小例子,在《傻子金疑案》中有一个故事《士卒从军记》,里面写到比武,葛冰老师写郝勇上场以后“怒目圆睁,大吼一声”,这种语言在我们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已经很少见了,它有非常强的现场感和节奏感,很容易把读者带到那个故事场景中去。说书人为了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一定要用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能吸引注意力的语言把人留住,葛冰老师在这套书的写作当中,就特别讲究语言的简洁传神和抓人。
左 昡:刚才您讲到“说书人”传统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属于我们中国孩子的历史语境呢?可能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花时间让孩子去学习外语,去理解一个世界性的语境,但是真正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其实更亲近“说书人”这种现场感、口语化的语言。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听说书、听讲故事?其实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坐在一个讲故事的人旁边,无论他是我们的长辈,还是一个专业的故事讲述者。我们喜欢在他身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他,听他娓娓道来。在那种讲述的过程当中,是有一种温暖的情感流动的。
刘 颋:这套书不仅告诉孩子们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告诉了孩子们一种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方法,一种生活态度。比如毕昇的活字印刷、蔡伦造纸、《齐民要术》里的记载,每篇小说就是一个实验,是用文学的方式描述物理实验的现场。这些文字实际上就是在启发小读者们,怎样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观察自然,怎样去更好描述生活,描述我们的感受。在这件事情上,文学和科学是一致的,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思考世界,二者殊途同归。科学和文学在做的,其实就是给万事万物重新命名,重新发现它们的内在。葛冰老师用今天的语言重新阐释了这些道理,这种阐释不仅是对古代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展示,更是启发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自己,如何重新和身边的世界建立联系,进而发现世界、发现自己。
左 昡:书中写到了那些古代科学巨匠,还有他们身边的普通人,很多可爱的孩子,写了许多发生在历史长河的杳杳烟波当中,无人知晓的故事。葛冰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他们人生中的一些小片段、小截面,很有趣也很好看。每篇小说后面都附有一个简洁扼要但又非常精彩的人物小传,大家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用文学语言把这些历史人物还原成具有真情实感的,有爱有恨、有愤怒、有遗憾的真人的。
赵洋老师刚才说得很好,这些影响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古代科学巨匠,在他们的年代,可能就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知识,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无边无际的知识中,哪些是属于“这一个”孩子的?到底是哪些知识,能够成为他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支点?我想,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推动孩子们去自主探求知识,通过自己的执着、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热情,去成为那个在普通人中慢慢升起的“科学小匠”。我想问一下葛冰老师,您是怎样从我们浩渺的历史长河里,选出这23位“幸运儿”的呢?
葛 冰:我在写作历史小说的过程中,深入阅读了《中国通史》,发现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是非常出色的,就产生了写作这套书的想法。其实我们很多人对中国古代科学的了解并不透彻,只停留在“四大发明”,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创作这样一套书,加深大家的了解。另外我还参照了国家邮政局发行过的四组《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每组4人,一共16人,再加上我自己比较了解的几位,我觉得这样的选择是比较全面也比较权威的。
在收集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我有非常深的感触,等于自己又学习了一次。现在我把这些科学巨匠的故事讲出来了,感到特别高兴,刘颋老师说我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历史,这也是我的愿望,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
赵 洋:刚才刘颋老师和左昡老师谈到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学习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直接经验的学习,一类叫做间接经验的学习。比如男孩子弹玻璃球,自己不弹两下,是掌握不了那个力道和准确性的,这是直接学习。我们看科学家、文学家写下的优美文章,看电视、听广播,这是间接学习,两者都很重要。北京有大量的文博资源,有供我们“读万卷书”的地方,也有让我们“行万里路”的地方,我呼吁家长们多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看一看,去亲眼观看、亲耳聆听、亲手操作,这是直接经验,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