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评论一路走来不易,同行者之间的互相鼓励支撑,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此次《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的出版,对网络文学及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必要且及时。
丛书之一、陈定家的《有无之间——网络文学与超文本研究》,聚焦“超文本”这一关键视角,全书架构严谨,共分10个章节,涉及议题较为广泛。其中,作者细致探讨了网络时代文学在创作、传播、接受等多方面呈现出的转向态势;梳理了从常规文本逐步迈向超文本的发展脉络;挖掘了超文本与互文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剖析了超文本与传统文学相互碰撞、融合的种种表现;同时,也针对网络文学产业面临的危机以及审美重建的迫切需求等进行了论述,内涵丰富深邃,别有新意,笔者在以下两个方面深有体悟:
阐述超文本与文学的关系。该书的核心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超文本性,超文本极大地释放了传统文本的互文性潜能;超文本所体现的互文性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作者的写作习惯、文本的存在方式、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网络互文性的后现代特性,使文学生产关系和消费方式出现了范式革命,文学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存在形态也因此发生了“格式化”刷新。依据互文性之思而建构的超文本体系的崛起,是理解文学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等时代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超文本是网络时代写作与阅读的最本质特征,而互文性则是超文本的最重要特征。因此,研究网络文学不可不研究超文本;研究超文本,不可不研究网络互文性。
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超文本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超文本极大地唤醒了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超文本的技术特性,更强调了其对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探讨网络文学发展路径,推动文学理论创新。网络文学在虚拟空间中营造了一个话语狂欢之境,既异彩纷呈、前景无限,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该书对网络文学的图像化、大众化等趋势进行了分析,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在对超文本和网络文学的描述、分析中,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如非线性叙事、文本间性、“写读者”等,在分析时指出,经典资源的互文性开发包括经典的守正与创新、互文性改编、审美重构等问题,都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作者引用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维度,分析网络文学如何在超文本环境下对传统文学的既有格局进行突破与拓展,呈现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交融又彼此区别的学术图景。
多年来,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评价体系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逐渐被构建和完善起来,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发展态势。该书从文艺理论视角,以学术漫谈的形式,探讨网络文学与超文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拨开云雾,提供了理解网络文学新的视角与有效方法,也为推动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
作者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富有逻辑性。文中有大量精妙的举例、恰当的引文以及扎实的理论观点作为论据支撑,将概念化的理论与具体文本结合,成功化解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感,让这部著作读起来流畅、易懂,兼具理论深度与阅读趣味,是一部凝聚作者多年经验与积累的心血之作。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