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场域——以网络文艺为中心》作为一本以近30年来急剧快速发展的网络文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评论著作,揭示了新兴文艺和新兴文化产业领域许多罕为人知的“花园秘境”。该书除了理论观点独到新颖、论述逻辑雄劲有力、案例数据丰富典型等突出特点之外,作者夏烈研究网络文艺时所具有的整体性思维、现场感、问题意识和深度反思的自觉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除此之外,这本书文风平易、晓畅、简练、不俗乃至机智的语言表达,也很抓眼球。阅读这本理论评论书籍,不仅能够获得思想和思维的训练,也能获得知识与审美的趣味。
其次向段廷军、秦东旭、别君华三位作者致敬。他们所写的收入附录的《夏烈网络文学研究学术思想评述》一文,对我启发很多。我认为,这篇长文是对夏烈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而深刻的论述。这篇文章在比较完整、相当充分、十分细致地对夏烈网络文艺研究经历、学术活动和思想观点进行扫描、分析、阐释的基础上,给出了准确到位的提炼和判断。“在网络文学研究与评论20余年的谱系之中,夏烈以其独特的文字风貌、别具思致的‘理论—实践’体系,逐渐成为该领域无法绕过的一个存在,一个稳定而富有创造性的样本。”对夏烈的这段总体性评价,我深以为然。围绕这一“观点”,该文从类型文学研究、场域论、中华性等角度,对夏烈的学术思考、演进脉络及其成就成果作出分析,我也基本认同。文章的三位作者是夏烈学术道路上难得的知音。
夏烈的学术研究风格有其“一贯性”,一方面表现为坚持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两手都硬。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艺,他始终关注创作生产现场,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紧密联系。这也使他的学术研究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富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操性。同时,能够及时用理论和理性指导实践,对实践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提炼和归纳、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研究的系统性、一致性。从类型文学到网络文艺,视野开阔;从文学到文艺,研究中有意打通二者关系。以类型文学研究为例,他连续多年,从本体到功能、影响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然后在网络文艺和类型文学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所以,夏烈的网络文艺研究总是这样带着理论思维和问题意识,在富有耐心地跟踪问题、解剖问题的同时,强调一种思想意义上的系统观,将旧的问题和新的现象“打通”来看,又擅于建设一些新的概念和范畴,包容和解释时代变化,如“文学未来学”“网络文学场域论”“网络文学中华性和世界性”等,富有见地。
夏烈是网络文艺研究的“浙派”代表,以活跃的浙江网络文艺为重要观察和研究对象,即便“网络无边界”,对于国际国内的诸多网络文艺现象、作品,他的研究也是富有“浙派”气息的。我的意思是,“浙派”多是才子型,夏烈的才子气既表现于他的著述中常态的评论家的文字修辞,更表现在他书中的不少研究文章都善于“命名”。其实,他的每一次命名都是研究成果的体现。以书名《故事与场域》为例,说明他的网络文艺研究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深入性,触摸到文艺、文学的本质,没有把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学、艺术割裂,而是放在一个审美系统进行审视。“故事”,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特质的要素。把故事作为研究要素,就是抓住了网络文艺的某种本质。“场域”,关注文艺发展生态,是具有社会学、文化学意义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场域”研究的背景下,夏烈的网络文艺研究是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关切的研究。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