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专题

王祥《人类神话:网络文学神话学研究》

神话思维、神话叙事与神话重构

□袁志坚

2019年秋,我约请杭州师范大学夏烈教授主编《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名家论丛》,夏烈报来的选题中,有一册是王祥关于中国网络文学中“神话叙事”的论著。经过出版环节的沟通,王祥把主书名最终定为“人类神话”。在审稿时,我理解,“人类神话”反映的是作者的人类学视角,因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神话需要互相参照。王祥在该书中注重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一方面他提出,把人类神话叙事作为一个整体,“神话叙事与想象—体验知识谱系”在人类精神领域是“同源同构、共生共长”的,另一方面他发现,中国网络文学中的神话元素特别是现代神话叙事,来自人类共同的知识谱系,也就是说,这些神话元素是世界通用的。参加丛书研讨会之前,我又读了这本书,猛然意识到,“人类神话”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范畴,区别于字面上的意义,颇值得注意和讨论。

怎么理解王祥所说的“人类神话”?可不可以理解为“新神话”或“现代神话”?我从这本书中提炼了三个关键词:神话思维、神话叙事、神话重构。根据这三个关键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王祥是鲁迅文学院的研究员,他的研究立足于大量的文本阅读和在场观察,偏重于创作论。他说自己十几年来阅读了几十亿字的中国网络小说,接触了世界各国的影视、动漫、游戏作品,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以奇幻、玄幻、修真、仙侠、都市异能等为主要类型的网络小说,“都具有共同的创作思维——神话思维”。根据王祥的论述,从发生学来说,神话思维的形成,既由创作者超越凡俗、搁置现实世界的主观动机所驱使,又植根于人类神话的文本资源和互文性语境,还体现了现代人对于重塑文明、回归神话源头的愿望。

在该书第一章中,作者对中国网络文学中的“人类神话”特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描述,作者试图在神话与人类文明、人类精神生活及人类文艺创作之间建构接续的、更迭的历史,用跨文化、跨文明阶段和跨文本的“人类神话”来指涉网络文学创作中的神话思维。在第二章中,王祥将“人类神话”之于“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和“人类的整体观”关联起来,提出构建“现代神话叙事”的设想。王祥相信,神话能够反映共通的人类心理和生命情感,能够兼容不同的文明类型和社会结构,他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若干文本中出现的角色、故事进行了类型化归纳,并用“位面”和“平行世界”这两个概念构建了现代人类神话的宏大框架。

本书在作家创作层面着墨甚多,从创作动机、叙事意图到叙事策略、叙事语法,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网络文学“核心关切是主角所代言的人类个体欲求能够得到满足,以此赢得受众的情感认同,满足大众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补偿需求”,并且“会以社会通行伦理规则,对欲望表达进行平衡和整合”,这就对“人类神话”的“叙事共性”和基本功能进行了合理阐释。

我特别留意到王祥对现代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精神建构需求的论述。他认为,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冲击了古典的灵魂神话和人格神话,信息时代和生物科技时代的到来又颠覆了人类生命的定义,现代神话叙事必须重建灵魂,重建精神秩序。他注意到现代神话对现实世界的建构作用,指出中国的“神怪小说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神话资源,特别是把佛家、道家的修炼观念及灵性思维,与欧洲神话和现代科幻文艺的想象元素相嫁接,兼顾了神格与人格构造的思想资源,创造出多维度的灵魂面貌”。

王祥提出“人类神话”,具有认识的合理性,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对于神话叙事研究,都有研究视野上的开拓价值。当然,我认为王祥还可以补充批判性的论述,例如,在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艺生产,现代神话所构造的虚拟功能是否形成了致幻作用?如何理解弗兰克在“关于新神话学的系列讲座”中提出的“神话精神”同样是现代精神的标志?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神话叙事所构建的社会权力结构和等级结构?等等。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创见、有雄心的著作,不少字句灵感迸发,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

(作者系宁波出版社社长、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5-01-24 □袁志坚 王祥《人类神话:网络文学神话学研究》 1 1 文艺报 content77930.html 1 神话思维、神话叙事与神话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