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温故求真为创新

——读《20世纪中国美学史》有感

《20世纪中国美学史》(四卷本),高建平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

□胡经之

高建平主编的《20世纪中国美学史》聚焦我国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现代美学蓬勃发展的建构史。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一手伸向海外,一手伸向我国古代。该书反映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独特境象,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了当代学者的文化自信,值得广大美学同仁深切关注。

全书给我的突出印象有三:一是全面求真,二是评价公允,三是引导创新。

先说全面求真。中国现代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风云激荡、起伏跌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如今,时代已步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对现代美学的建构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这部美学史顺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此书由30多位学者共同参与编写,历时10年完成,全书共计150万字,分为4大卷。正如作者在总序中所言,这是一部兼具中国特色与现代特质的美学史,独具风格。作为美学的历史,美学史必然要对百年来的美学思想进行梳理,厘清争论过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然而,美学史若要做到求真务实,还原历史真相,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所谓的“纯思想线索”,演变成脱离现实的抽象观念史。该书致力于回归历史本真,将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争论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中,紧密联系社会、政治和生活实际展开研究,将“境”“人”“心”三个层次有机融合,进而展现出中国现代美学百年历程的立体图景,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效结合。

该书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多元并存的发展面貌,系统介绍了为人生的美学、社会功利美学、超功利美学,以及为人类解放而起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不同的美学理论。王国维在日本接触并接受了美学思想,他倾心于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理论,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梁启超同样在日本接触美学,由于他周游欧美,见识广博,受启蒙精神的影响更为深刻,于是大力倡导社会功利美学。周树人在日本,早期受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随后又接受了苏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高扬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精神。周扬在日本期间一直关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瞿秋白则更直接地从苏联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蔡元培、宗白华的美学并非从日本引进,而是直接在德国学习获得。朱光潜的美学直接受到英国兴起的审美心理学的影响,他甚至把自己的美学理论称作文艺心理学。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呈现出阶段性。其理论来源各不相同,各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吸收借鉴,这正是中国现代美学初创时期的真实景象。

再说评价公允。美学史首先要探寻历史真实,讲清楚那个时代出现了哪些美学现象,这属于事实判断。然而,美学史不会仅止于此,还需对那个时代的美学现象作进一步评价,判断哪些美学理论有价值,哪些无价值,这便是价值判断。不过,价值判断也存在对错之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有正确也有错误,有的评价源于个人偏爱,有的评价则较为公允,这取决于评价者的价值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两次美学热潮,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提出后,另一次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美学热潮之中。此书的第三卷对第一次美学大讨论进行了全面评价,对这次美学热的来龙去脉、争论过程和历史意义都做了论证与评价。书中对这次美学大讨论的前期(1956-1959)和后期(1959-1964)进行了区分,评价也较为公正。在前期,争论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几位有代表性的美学家都在哲学层面探讨美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并批判对方是唯心主义。这些讨论基本上仍属于哲学美学范畴。但自1959年起,美学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生活美学、艺术美学的探讨,美学的探索日益走向具体化。

最后,我谈一下美学史如何引领创新。这部美学史力求确证历史事实,作出公正评价,回归历史真实。然而,温故求真的目的还是为了推动美学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作者在全书开头的总序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对20世纪的美学,固然要进行一些梳理,肯定其历史价值,吸收其有益因素,但同时,要阐明美学话题的转换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态度,处理这些历史上的争论,从而通向审美和艺术的实际。”

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主观的。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自制美学》中明确指出,美是一种价值,而美感则是对价值的体验,价值是评价的对象。存在不同的价值论,美学与价值论紧密相连,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正价值和负价值的区别。无论是实践、生活、人生、自然还是意象,本身都存在正负价值的差异。世界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如何辨别和审视?这正是哲学和美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

该书的最后一章《美学在世纪之交的复兴》简略概括了21世纪之初的美学发展趋势,表明美学正在不断创新。如今,21世纪已经过去20多年,新世纪的美学发展,尤其是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后,我国的美学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蔡元培早就说过,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美感的民族。如今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正朝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目标奋斗。我热切盼望能有更多学者深入到美学的研究中,对新世纪这20多年的美学发展进行总结,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贡献力量。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

2025-02-17 ——读《20世纪中国美学史》有感 1 1 文艺报 content78159.html 1 温故求真为创新